

十年前,陈信宏夜里创作的《如烟》收录在当年大火专辑《后青春的诗》,歌里写道:
“时间,像偷走一切的贼。
七岁那年,抓住一只蝉,就以为抓住了整个夏天”。
十年后当回想自己的7岁那年,烈日下,无尽延长的蝉鸣声,仿佛并不止一整个夏天。
脱离了表盘上周而复始的刻度,忽略星辰四季的更迭变化,我们不断重复地疑问:“时间”究竟是什么?
儿时的生日蛋糕
对孩子来说,无论跑多快,他所感知的世界都像是静止一样。一年一次的生日是他们计算时间最简单的方式。

就像行星绕太阳运行一周回到原点,每一年都有不同以往的欢乐。
第一次掉牙,第一次学骑自行车,第一次在头上扎起勉强的马尾,第一次乘火车经过长长的隧道……

“第一次”的新奇总能撑起生活的无限乐趣,未来遥远,日子漫长,因着童真的心却乐在其中。

到后来年龄慢慢找增长,生活的乐趣在相似的重复中越来越少,生日的间隔慢慢变短,时间开始像一块吸满水的海绵被放在阳光下暴晒:越走越快。
长大后缩水的海绵
爱因斯坦曾说,和漂亮姑娘坐在月光下,一小时就像一分钟。但事实上,客观的时间并没有不同,差别在于我们对时间的感知。

1877年,法国哲学教授保罗·珍妮特(Paul Janet)针对人们对时间的感知提出“比例理论”:随着年龄增长,“一年”所占一生的比例在不断减少。



来自奥地利设计师Maximilian
Kiener根据这一理论制作了互动网页Why Time
Flies?(复制链接体验☞http://www.maximiliankiener.com/digitalprojects/time/)随着鼠标不断下滑,年龄逐渐递加,比例却逐渐缩小。
对一个刚满一岁的婴儿来说,
一年的长度是他人生的全部,

而对于一个年近半百的人来说,
一年的长度从一生的全部
减少到人生的五十分之一。

以此推论,假如有幸能活到100岁, 7岁的时候,你其实已经过完人生的一半。

一场“现代幻想
“时间拥有着压迫、不赦免任何人的力量,以及将所有事物归还土地的意志”。我们深受其控,但并非不可抵抗。

诗人和艺术家们常常有“孩子般”的心境,他们瞭望波澜后的海洋,也专注琐碎无异的日常里一株无人欣赏的花;☟☟☟

▲ 艺术家工作室(2)田树兴 2016 布面油画 60x90cm
他们专注雨后乍现的半彩虹,也凝视空无一人,或许布满尘埃的旧桌椅,从无比熟悉的场景中探索陌生与新奇。☟☟☟

▲ 艺术家工作室(7)2016 布面油画 90x60cm
“ 时间像鱼缸里的小鱼,有时候静止不动,有时又匆匆游走。时间又像自然界里的蜗牛在无欲的世界里堪比百年,而艺术世界里的时间可以包含所有的动物特性,有时雷厉风行,有时堪比卧龙。”——田树兴(央美油画系毕业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在艺术家看来,时间是一场无所拘束的“现代幻想”,不在你我纠结的长短,是属于当下的每一刻。



7岁那年,人生已经过半
【艺网寄语】
时间,是郑重其事,用心走过的每一刻。
想了解更多艺网艺术品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艺网大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