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承诺与一致并不仅仅是道德上的约束,他已经成为人的固定行为模式之一。科学家发现,人只要做出了某种选择,他就会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哪怕之后出现了倾向于他的选择是错误的证据,人更多的还是会相信自己的选择。
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会一次次地欺骗自己,以便在做出选择之后,坚信自己是对的
商业案例:
玩具公司在圣诞节期间一般销售量会非常高,但是之后的一两个月就进入疲软期,比较在圣诞期间大部分孩子已经买过了,一段时间不会再买。但是玩具公司玩了一个花招,在圣诞之前大力推广某个新奇的玩具,并承诺在圣诞期间发售。孩子在看到这个之后就吵着要父母买 ,父母肯定答应啦。然后在圣诞期间,父母带孩子去玩具店买,发现缺货,于是为了补偿,只能给孩子买别的类似玩具。然后过了圣诞之后,玩具店又开始宣传这个玩具,孩子看到之后,想起父母的承诺,于是又吵着要买。父母之前答应过,无奈只能再去买。
我想你已经猜到了,圣诞期间缺货是玩具厂商玩的小套路。
承诺--一致原则的可怕之处在于,他甚至可以改变人对于自我的认知。一旦人公开的,积极的,没有任何外力约束的情况下做出选择,那么这就会对人本身的自我认知出现一些变化
为一个承诺付出的努力越多,他对承诺者的影响越大。
非洲部落的成人礼以及美国一些俱乐部的入会仪式,参与这些的人都将经历非常多的苦难。这些苦难甚至看上去有些非人,有些故意的折磨刁难。但是从始至终,这些仪式依然存在,而入会成功的人甚至更加相信自己经历这些折磨入会是对的,是必须的。即便这些俱乐部很无聊,他们也能找到理由相信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对的。
这些为自己“想要入会”这个承诺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类似的还有军队对于新兵的残酷训练,军官们相信只有经历过这些残酷的训练的新兵,才能成为将来在战场上应用向前的战士。
事实上在承诺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理,让承诺能够强大到足够影响人的自我认知和将来的行为。那就是在发出承诺的时候,不能有来自外部的压力。所谓的外部压力可以理解为发出承诺的时候没有外部条件迫使他,或者说他找不到借口说这个承诺不是发自自己内心的。
(在这里作者举例了一种是外部给予强大的奖励,或者如果俱乐部入会仪式采用社区服务的方式,这会让入会者借口自己只是想做慈善)
所以对人能产生影响的承诺必须是承诺者自己认同的,这样承诺才会发挥长久的作用。比如说我们在教育孩子不能说谎的时候,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意识到说谎是不对的,并自己承诺不再说谎,这样他在将来面对不同的人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如果只是家长威胁你说谎就要打屁股,那么可能孩子只是现在在你面前不说谎。
** “低抛球”销售手法**
以低于市场价很多的价格吸引用户关注某个商品,并试图让用户做出购买的决定,但是到最后交易时,以一些借口(如销售员搞错了)告知需要用市场价购买商品,那么这时客户的购买成功率会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