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喜欢梁祝,总觉得,在那曲舒缓而略有悲悯的旋律里可以看出两个年轻人为爱的勇气以及最后化蝶的无奈。
说起梁祝,想起的还有另一个穆斯林家庭两代人的离合,他们,不似梁祝,可是深情不减。
那本书是,穆斯林的葬礼
故事大致是说
古都京华老字号玉器行“奇珍斋”的梁亦清,原是回族底层的琢玉艺人,他家有两个女儿,长女君璧和次女冰玉。本书主人公韩子奇因摔碎了梁亦清做的碗而决定留下当学徒。师徒两人正为一件订货劳作,这是专做洋人买卖的“汇远斋”定做的“郑和航海船”。他们用了三年的全部心力精雕细刻,终于将在中秋佳节完成。不料梁亦清突然晕倒在转动着的玉坨上,宝船被毁,人也丧命。为了抵债,梁家将奇珍斋转给落井下石的汇远斋老板,韩子奇则为了报仇潜伏到“汇远斋”当了学徒。
三年后,他学有所成,回到奇珍斋娶了长女君璧,决心重振家业,十年之后名冠京华,又得贵子取名天星。
之后日寇侵华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珍品被毁,随英商亨特来到伦敦。妻妹冰玉因情感受挫,执意离开,便不顾姐姐反对,与姐夫一起前往英国,在英国的战争的炮火之下,他们看清楚了自己的心,他们相爱并生下私生女新月。
战后一同回国,姐姐君璧不容母女俩,冰玉决定带女儿远走他乡,韩子奇苦求,留下女儿。新月逐渐长大成人,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西语系。上学后与班主任楚雁潮发生爱情,因楚系汉族,为梁家反对,他们的爱情却在阻挠中愈加炽热,而哥哥也因母亲的心计所使,没能和自己喜欢的同事结婚,而是娶了新月的同学,当发现时,一切都来不及了。新月红颜薄命,因严重心脏病不幸逝世,楚雁潮及新月一家悲痛欲绝。哥哥,嫂子挑起了家里的担子。后来韩子奇,梁君璧相继去世,韩天星也有了一双子女。多年以后,冰玉回来了,但一切都也已经物是人非。
当打开书,作者用细腻柔软的笔调为我们轻轻勾勒出两代人的悲欢离合,当我看到新月和楚老师相爱的时候,会真心为他们祝福,新月是那样的明媚,像她母亲一样,如朔月般清纯美丽,又有勇气挑战当时的传统,她的母亲爱上了姐夫,而她爱上了老师,她们都在努力挣扎着自己身上的桎梏,想涅槃重生,可惜,她们是新时代的弄潮儿,她们不被人理解,面对现实,她的母亲,远走他乡,而她,红颜薄命,临死之前,还没有等到他来见最后一眼,当新旧思想交替碰撞,安排了冰玉离开,为她们上一代的感情作了终结,也为她们的子女的感情,埋下伏笔。
而姐姐君璧呢,她也没有错,她是中国传统的女性,感谢师兄,以身相许,想和他好好生活,为他生下孩子,只是她后来的占有欲愈演愈烈,让人窒息;关心妹妹,不想让她离开,却无法理解妹妹的忧伤,导致妹妹一声不吭,和姐夫一起去了伦敦;对儿子,想让他娶自己看上的媳妇,为他挑选最适合他的妻子,希望他家庭稳定,只是她忘记了,这早已不是她的时代了。她错了吗?其实没有。她只是一个中国传统的女性,而她的家里,除了她,都是或多或少接受了新思想的人,她和他们,无法沟通,但是我看过这么一句话:梁君璧是幸福的,她在自己的世界里寿终正寝,她意识不到自己的不幸,而梁冰玉清醒却痛苦的,她活出了自己的姿态,也抱憾了终生。
是啊,她有勇气去追求,但是她又何尝不痛苦呢?
她们用传统的穆斯林和汉族不能通婚,一直阻挠新月和楚雁潮,折磨着她隐疾发作,口吐血沫,而他,看着心爱的人躺在病床上却无能为力,他们的爱无法被人们接受。只是在最后,韩子奇在临死之前,说出了最后的秘密,其实他是汉人,全家人都愣住了。
他瞒住了所有人,甚至于那个早早躺在黄土中的新月还不知道,他们可以在一起的……
很多年之后,冰玉回来了,她推开这个在自己心里尘封多年的门,故园虽在,人世沧桑。这个家变得不可辨认了,大家都不在了,她的姐姐,以及,她的……爱人,新月呢?她问天星。天星却告诉她,“没了”“您想见的、不想见的,都没了!”
手里提着的蛋糕砸在地上,本来想给她的女儿过生日,却还没有见到,就直接成了名祭。
她来到回民公墓,来这里找她的女儿,她不知道新月的确切位置,但是她相信,女儿会辨认出妈妈的脚步,可以听见妈妈内心撕裂的呼喊。
在这里,她遇见了一个大约四十岁却已头发花白的中年男子,他从他身边走过,他拿着小提琴,静静的,似乎一切都与他无关。
他好像听见了,听见了那个他日夜思念的人稚嫩却压抑的声音和那来自他心底的叹息:
“楚老师,鲁迅为什么要写《起死》?”
“也许,他要唤醒沉睡的人生……”
“庄子为什么要给五百年前的骷髅‘起死’?”
“也许,是要他重新生活一次。人生虽然艰难,生命毕竟可贵。庄子认为人生应该像鹃鹏展翅,扶摇而上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
远方,新月升起,悠扬的小提琴声响起,经久不衰的梁祝传到何在墓地的冰玉的耳中,不知为何,她的心被狠狠的抓着,她的泪终于忍不住滚了下来。
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缥缈;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