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场》最大的问题在40集以后越发明显

《猎场》被胡歌誉为自己看过的最好的剧本,以胡歌的为人来看,这话是大可相信的。只不过,并不是好剧本就可以拍出好作品。

《猎场》为人所诟病最多的,就是不够流畅,好多地方让人不明所以,剪接成大问题。

有一集的印象最深,讲的是郑秋冬在机场开始给罗伊人打电话,直到登机,并找到座位入定,这一段都在和罗电话,看两人的对话感觉中间没有什么间隔和停顿,那场戏就是很流畅地在双方的对话中进行,应当一直讲到空姐提醒郑关机。

这讲了一路电话的戏激发弹幕横飞,满屏的质疑声,有观众直言太搞了:怎么可以讲这么久的电话?从去到机场开始到在飞机上关机,这起码至少得要半小时吧(看郑那不象是赶飞机的不紧不慢的样子估计有一个小时也可能)。更让人想怼导演的是,直到飞抵目的地,郑下了飞机上了出租车,还再和罗伊人打电话——你就不怕观众听烦了吗。

还有人说是“猎场”成了“情场”——感情戏份过多过显,有冲淡主题之嫌。不过,男一号和3个女人有情感纠葛不是现在主流电视剧的“标配”吗。

然而,这里想说的是《猎场》最大的问题,在40集以后越发明显了:没什么节奏感!

没有节奏感的“极致”表现就是,常常出现二个人坐下来就是一场长长的对话:除了重播上集内容,一集才30分钟多点,所以10多分钟的对话就自然给人整集就是二个人在那说话的感觉了。

最具代表性的是46集,那个贾静雯扮演的角色与郑秋冬诉说她和赵见蜓的爱情故事那场戏,除了换了个位置,两人整整一起说了近20分钟的话(这算是“一镜到底”吗)。一个场景,二杯茶,二个人,就基本搞定了一集。难怪有网友说这剧的成本也太低了。

如果按网友的这个思路走的话,不是成本低,而是演员酬金占太大比例了吧——因此,就得压缩其他方面的费用。还有就是客串的演员是大咖,太贵了,所以只好集中拍摄,比如一天拍完,这样才能节省些演员的酬金。否则演员酬金占比还会更多。这倒是可以理解的。

是不是姜伟导演拍顺了,一气呵成拍下来舍不得剪了?是怕观众分神,居然在后期剪辑中舍不得插入别的内容,就让二个人从头聊到尾?

可是看看胡歌此前的《琅琊榜》,也是经常有大段的二人对白戏,它就会将别的场景的戏份适时插入,基本上会形成三段戏(至少是两段戏)梅花间竹一样的互相连接,这样就不会让观众觉得太沉闷。也可以让观众喘口气。

实际上这只是简单的一种影视语言。说白了,只是剪辑方面的问题,多剪接几次而已,并无太多技术含量。

为什么《猎场》不用呢?

这个世界上,有时就是这么简单的事,也有人不愿意干。

剧本不差,奈何剪辑不力!

所以还谈什么节奏?因为我真的看不到这个剧有什么节奏。(就别逼我将它和美剧的节奏对比了)

当然,有人说是电视台强行剪辑的问题。我不了解后期剪辑完结后的作品,是否在送播时还得再挨播出平台的“一刀”。可是即便在送审或送播时有要求剪辑,也完全可以通过后期再次剪接甚至是补拍来解决出现的问题的。对于一个成熟的团队来说,这并不难。

但是,《猎场》已经是这个样子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会让一个作品变得“肢离破碎”毫无节奏感?

最后,还要说一句:

我习惯用五笔打字,想打词组“猎场”,不料打出来的却是“猪场”——真让人有点哭笑不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