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说要拍自己那一代人的青春往事,《芳华》的宣传文案里也打出“带上你的爸妈一起去看”的口号,而这部电影也确实将镜头对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代人身上。想必冯小刚自己或者《芳华》宣传人员大概也知道,眼下的电影消费主流人群是九零后,而九零后已经开始以“佛系”美学自居了,他们又怎么会对所谓的上个世纪扭曲与荒谬的青春感兴趣呢?
但其实,人类的意识在有史记载的几千年历史中,也没多大的变化,你真觉得自己娇嗔的所谓青春,真的就比孔子游学、桃花三结义、瓦岗寨里的更时髦带劲儿?
《芳华》让故事发生在文工团这个既神秘又充满青春色彩的场景里,这是冯小刚残酷的地方,也是戏剧的传奇和夸张之必要。何小萍出身卑微,家庭不幸,她一开始的处境就是人群中极其令人想躲开的那种。阴郁、卑微、自卑、古怪,她身上的怪显然不仅仅是那些被嫌弃的“馊味儿”,还有更多的无法与人交流、无法合理面对这个她抗拒不了的世界的障碍。
文工团的台柱子萧穗子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性符号,在她出场时尴尬的群体舞中,你看不到任何关于艺术的美,反而被扭曲、荒谬充斥。以萧穗子为首的文工团女孩,她们之间的勾心斗角代替了青春单纯,盲目虚荣代替了务实的学习,所谓的门当户对和名利之心代替了向往爱情的至高心气,这里没有什么我们曾经一厢情愿的事关青春的细节,有的只是利弊得失和自私阴暗。
至于片中的唯一男主角刘峰则更是一个笑话,从头到尾,导演并没有因为他的善良和乏味而为之安排一个善意的结局,相反,上世纪九十年这位残疾退伍军人要去海南省拉三轮车,还要被城管凌辱,好像此时观众已经顺利地从煽情和善良中转变为讪笑——你无能啊,活该吃亏,谁让你每当可以选择的时候都没有照顾到自己……这显然不是一个导演所爱的角色,他陪衬这这个时代,同时也见证着人性的沟沟坎坎以及那些深不见底的黑暗深处。
没有什么女兵从洗澡房里出来时阳光照在其脖颈后面绒毛上的光芒,有的只是人在不同历史时代、不同境遇下的那些千古不变的自私和阴暗。我们身上的那些“馊味儿”无法通过洗澡习惯来清洗干净,更无法通过文明的教化、物质的丰盈来一一抵消。
所以,你觉得关于“青春”这件事,真有过多大的变化吗?发生在现在时的淡漠、性冷淡、无所谓的“佛系”状态,并非与那个宏大而充满巨变时代里的阴暗、自私、爱慕虚荣等等相差太多。关于人类的“七宗罪”好像并不过时,那些看似淡然轻松的表情,其实背地里一样被欲望和贪婪等念头充盈。
《芳华》中的几位主角最后有人疯了,有人当了作家,有人嫁到国外,有人成了阔太太,也有人成了三轮车夫。换算到现在,不过是有人选择当了剩女或丁克,有人做着发财梦可能做着做着就梦想成真了,有人坚持要在宝马车里哭(尽管今天宝马也不值几个钱了,甚至连你家的卫生间都要比一辆宝马昂贵),也有人还在一边痛骂一边捞钱再一边想着移民转移财产……兜兜转转,风潮转来转去,人性却未曾改变。至于说进化,至少在欲望和盲目上,我是一点没看出来有真正意义上的进化。
不是上个世纪里的青春就是充满“馊味儿”,而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就已经可以淡然处之地看待名利了,差别仅仅是物质丰富了那么一点点。还有就是冯小刚那一代的人年轻时能够指望上的不多,大时代、颠沛、突变等巨大的不可控命运更加密集,而现在大多数九零后并不需要为衣食住行这些最简单的生活操心,他们有已经积累足够的父母,还有不断被累计叠加的社会财富。可这所谓的基石和背景,你又怎么知道明天是否还会如此。
与其说年轻人喜欢以“佛系”自居,不如说是大家找到了一种“仿佛系”来作为自己的人生参考——那只是仿造出来的近似、看似,而非真实的自圆其说。“佛系”的盛行,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摆脱责任的状态,连同自己将周围的期待、责任、束缚等一起做出一个优雅的放弃姿态。此时,“佛系”里自我荡漾的年轻人,与自卑的何小萍、永远正确折衷的萧穗子、爱慕虚荣的林丁丁并无区别,我们都是时代巨浪下的蝼蚁和不自知的尘埃,我们身上的“七宗罪”也从来未曾消失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