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对一项事情做出决策和判断的时候,会考虑哪些因素呢?是否能够走出最为明智和正确的决策呢?会不会受到心智,情绪,偏向和意识形态所左右呢?做决定其实是有科学方法的。
方法一:做决策的时候不要看理由,要看结果
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常常在行为之后给自己找理由来让自己的行为合合理化,合法化,正确化。不想给孩子讲故事,孩子问你原因的时候,家长会说因为要早点睡觉;因为故事讲太多会记不住,每天只讲一个故事;因为爸爸还要工作;我们会给事情合理化找寻各种各样的原因,乍一看好像是这么回事,但是实质上是因为觉得麻烦,或者累了不想讲了。
两个不同的势力长期为敌,下一代对敌人展开报复行动,理由是为了报杀父之仇。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个理由看起来天经地义。但是如果你报了仇,对方的亲人又会找你报仇,他们也有正当合理的理由。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强调“双赢”,显然互相伤害互相杀戮是最为不利的一种决策结果。
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不能以理由作为依据和标准,如果开车的时候别人别你的车,显然是他不对,但是你需要因为有理就把车开过去把他的车也别了,需要作出这种危险驾驶的行为吗?需要像网上别车打女人被拘留的人那样吗?就算舆论后来倾向于你,你仍然要在监狱里度过15天,仍然要被扣分罚款,仍然要经历心理上巨大的波动。有这个必要吗?
就算有理也不能把理由作为做决策的依据,三国时期关羽被孙权所杀,刘备张飞急于为关羽报仇要动用全部军力讨伐东吴,诸葛亮没有受到情绪的影响,没有把理由作为决策的依据,他的决策是正确的,而刘备因为要给关羽报仇的理由和情绪上的激动而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所以依据理由和情绪所作出的决策和判断是不理智的。我们要学会关注结果的方法来做出最为正确决策和判断。
方法二:忽略沉没成本,关注机会成本
经济学家和普通人在做决策时的最大差别就是,经济学家会忽略沉没成本,而关注机会成本。普通人会忽略机会成本,而更关注沉没成本。没有学会这些重要这些知识就吃大亏了。该关注的不关注,不该关注的瞎关注。我想这个“关注机会成本,忽略沉没成本”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临界知识,普世智慧的思维模型吧。
当我们做出一个决策的时候,更应该考虑到机会成本,而不是沉没成本,不是已经在这件事上花了多少钱,而是要考虑到哪种方案对今后的自己更有帮助。
只要在做决定之前用这两个方法来帮助自己做出判断,就能做出更好地做出更为明智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