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学而时习之》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白话】孔子说:“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这里“学而时习之”的“时”,并没有翻译成“时常”。这正是第一个要澄清的地方——在古代,“时”这个字通常不做“时常”讲,而做“适当的时候”。

在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后,要在适当的时机印证练习,比如说今天孔子教我们要孝顺父母,那么,你就要在跟父母相处的时候去练习。如果没有在跟父母相处,你要怎么练习?你找别人去“练习孝顺”,别人也会觉得莫名其妙。

所以,这个“时”字告诉我们,学任何东西都要把握住合适的时机,在适当的时候去实践,这样就会增强自己的能力。这时候的喜悦是由内而发的,“不亦说乎”?这里的“说”通“悦”。

学习有所心得,便可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尤其是这样的朋友从远方来的时候,你会感觉特别开心。因为大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一个人的君子风度,就表现在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着急,不生气。

第一个问题,到底是学什么?

答案是“五经六艺”。

“五经”代表古人的知识,“六艺”代表古人的技能。“五经”是指《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易经》这五本经典,里面包括文学、历史、生活礼仪、音乐、艺术、哲学;“六艺”是六种生活技能,也包括礼和乐。古代的礼和乐既有理论的部分,也有操作的部分,你讲理论讲得再好也不够,需要能够演奏才可以。再加上射箭、驾马车,然后还有书写和计算,学会了这些才知道说如何立身处世。

第二个问题,学习的方法是什么?

答案是学与思并用。将来我们会念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只学习而不去思考,那么学习就毫无效果,考完试就忘了,很难有什么特别的理解;而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那你所能思考的就只有生活经验的范围,没有系统的知识只会陷于迷惑。所以,学与思要并重,书本是人人可念,但是每一个人念完之后都有不一样的心得,这样才能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上。

第三个问题,学习的目的何在?

对孔子来说,学习的目的就是一个,培养德行。

孔子的“学”有三方面:学的内容,学的方法、学的目的。这一来的话,就可以非常清晰地理解,为什么学了之后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印证和练习。

君子这个词,在儒家思想里,比如在《论语》和《孟子》里,都会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指政治上的领袖;另一种,是指德行比较完美的人。

“子曰”中的“子”怎么讲呢?“子”在古代本来是一种身份,像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后来这个“子”在民间就被用来称呼老师。说到“朋”和“友”,古代也有各种说法,比如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你跟我师出同门,我们就是朋;你和我志向一样,我们便是友

谈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大家可能会有同感,当别人不了解你的时候,你会觉得有点可惜、有点难过。《论语》里面经常提到情绪,这段话中的悦、乐、愠都是情绪。人是有情绪的,有时候高兴、有时候难过,这与当时的处境、心得息息相关,这种情绪是很自然的。儒家的并不反对你有情绪,但是需要做情绪管理,提高情商,让自己在各种情绪出现的时候“发而皆中节”,处理得恰到好处就没有问题了。

第一章告诉我们学习的内容、方法、目的,一定要先掌握住。交朋友的时候会你带来快乐,因为大家志同道合。同时在社会上跟别人来往,如果暂时别人不了解你,受委屈了,怎么办?你要记住一点,儒家的君子,往往是先自我要求,并不急着表现。别人往往是因为你的某种表现,才会欣赏你。如果真有能力的话,一旦时机到了,你的才华自然会有机会被别人欣赏到。

儒家的这种“愠”,是来自于社会使命感,来源于想要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愿望。古代的念书人,他的出路都比较单纯,就是要出来做官,为的是造福百姓,这是儒家思想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