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是如何评估初创项目的 ?
初创企业面对热闹的投资圈往往搞不清楚自己的项目到底应该对接哪些投资机构或者投资人,各大机构发布的季度融资统计报告显示的极低的成功比例也增加了创业者的困惑和心理压力。创业者在寻找和面对投资机构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了解投资机构对于项目的评价标准或是能够就投资人特别关注的评价项目质地相关问题有所准备无疑能够极大的提高沟通的效率从而提升融资成功的可能性。
有经验的投资机构和投资人都会有自己的一套判断项目的标准和逻辑,抛开个案的差异我们仍然可以总结提炼出针对初创项目投资人评价项目是否值得投资的维度和相应的判断标准,在这里我们从主要六个方面展开分析介绍:
第一:商业逻辑是否足够行
一个项目的商业可行性其实是个大话题,诸多因素决定了项目能否实现最终的商业化而被市场所接收,比如项目解决的问题是否是伪需求、项目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价格能够适应市场消费能力等。好项目不见得能够被市场所接收,不能被市场接收就无法实现商业上的成功。商业可行性是一个项目值得投资的基础,很多看起来很美好的项目确在实现商业化的过程中夭折的例子比比皆是。《乔布斯传》中提到了当下iPhone的原型15年以前在苹果公司的“牛顿”计划中已经被实施,但是由于技术不具备规模商业化的条件而最终没有能够推向市场。
第二:所处市场是否足够大
投资人关心项目的成长的天花板是否足够高,几乎所有的投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投出阿里、腾讯、京东那样的独家兽企业,早期的项目很难判断能否在未来成为独角兽,但是很多的项目所处的行业是可以粗略的计算出一个量级的。不同的行业市场空间是有区别的,有一些投资人是专注某一个领域,对于专注的领域的市场状况相对的会比较了解,创业者在和投资人沟通的过程中最好也要对自己项目的所处领域和市场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以利于和投资人沟通。这里的市场状况可能不仅仅是指市场的规模,还包括政治经济影响因素、行业的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我们熟悉的一些互联网创业项目比如饿了么、OFO等很容易就可以估算出百亿级的市场规模,自然也就容易得到投资人的关注。
第三:团队背景是否足够牛
优秀的创业团队背景是结合具体的项目而言的,投资人关心创业者的背景和当前的项目有没有足够的关联;过往的职业经历或者创业经验的积累是否可以很好的支撑当前项目的发展;团体成员之间是否能够起到很好的协作和补充作用。投资界一直就有一个公认的理论就是“早期投资主要就是投人” ,早期的创业项目往往会面临人才的短缺和团队某一方面的不足,随着项目的发展需要不断的优化团队成员的配置和人员权责的设置。投资人青睐的创业团队的核心人员能够具备多种综合素养比如丰富的从业经验、广泛的政商资源、扎实的技术积累,快速学习的能力、坚韧不拔的毅力、清晰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优秀的人格感召能力等等。雷军曾经在多个场合下表示自己在创业初期80%的时间都用来找人构建优秀的团队,小米的早期团队成员包括林斌(原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曾参与微软亚洲工程院创建并任工程总监)、周光平(原摩托罗拉中心高级总监,主持设计“明”系列手机)、刘德(原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黎万强(原金山词霸总经理)、黄江吉(原微软中国工程院开发总监)以及洪峰(原Google中国高级产品经理),小米公司在成立之初估值就达到了2.5亿美金,这足以反应了资本市场对于雷军和团队的认可。
第四:产品服务是否足够好
一个能被市场和用户接受的项目归根结底还是要通过产品和服务落实。当前市场上充斥着“好产品不如好营销”的急功近利理念,创业者对于自家的产品和服务要有清醒的认知,很多的早期项目投入大量的资金在营销推广上,尽管能够取得短期的业绩增长,但是如果不能真正得到用户的认可产生足够的用户粘性,产品和品牌就不可能在市场上立足也难以实现长期的增长。当前市场上存在一些反例也许会成为一些对于产品和不够重视的创业者的借口,比如大家熟悉的滴滴打车,程维在很多场合下承认当时滴滴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政策风险的情况下更多的是需要和时间赛跑,是要深度打磨产品积累用户还是借助资本的力量跑马圈地其实是一个需要平衡的战略选择问题,一旦获得了市场和用户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必须要跟得上,否则始终会面临被用户和市场抛弃的风险。能够占据行业垄断地位的产品总归是极其少数的,没有哪一个投资人会认可不重视产品和服务的项目,特别是早期创业者最好不要抱着烧钱换用户的心态,首要的是踏踏实实把产品和服务做好才有可能获得投资人的关注。
第五:盈利能力是否足够强
企业的盈利能力是表象,商业模式是支撑盈利的内核。投资人判断项目的好坏最关键的是要论证能否赚钱、能赚多少、在什么样的时间内实现什么量级的经济效益? 市面上有一些产业投资者针对某些行业的特性或者是企业对于某一领域的战略性布局考虑,相对的可能会把项目的盈利放到一个远期的阶段,但是所有的投资都是预期投资回报的,没有哪个投资机构不考虑盈利和投资收益的,创业者需要不断的优化和打磨项目的商业模式,反复的论证和验证项目的盈利能力。投资人关注项目盈利背后也关心支撑盈利的商业模式体系支撑,体系包含的内容涉及的利益相关方承担的角色是怎样的;整个体系中的交易结构和价值传递是如何实现;模式体系对于目标市场的适应性问题;模式体系是否具备持续迭代的能力和弹性问题等等。前文提到的OFO项目是在原有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的基础上借力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移动便捷支付等新技术手段盘活整合现有市场资源,为市场和用户低成本的解决实际出行需求而产生商业价值并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创新。
第六:竞争壁垒是否足够高
投资人希望了解项目是否有较高进入门槛,低门槛意味着会项目会不断的面临后来者的挑战和竞争,这一定程度上也就降低了被投资项目成功的可能性,无疑也会影响项目投资回报。除了行业自身的门槛和进入的成本意外,项目自身的发展是否能够建立起足够高的竞争壁垒也是投资人格外关注的,在自由竞争的市场里其实是很难依赖行业自身的门槛作为长期的护城河,实际的情况是越是热门的行业越容易吸引大量从业者介入,前期进入行业的创业者可以通过多个维度构建自己的竞争壁垒,比如先发优势建立品牌认知、规模效应带来成本优势、用户网络构建垄断效应等等。OPPO手机率先打出“充电5分钟、通话两小时”的广告语,用快充的产品特性建立顾客品牌认知,迅速构建起鲜明的竞争壁垒,再通过诸多明星的代言和各种营销推广,很快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使得后来者难以模仿而取得市场成功。
除了以上提到的六点外,投资人评价项目的维度可能还会涉及到项目的实际运营数据,项目的投资周期以及阶段性的财务表现等因素, 创业者在和投资人沟通之前如果能够就以上问题提前有所梳理一定能够极大的提高沟通效率也会给投资人留下良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