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四)宽严得宜,勿偏一方。
原文:
学者有段兢业的心思,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若一味饮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
译文:
一个做学问的人,思考要细密行为要谨慎,同时又要有潇洒脱欲的高超胸怀,凡事都不拘泥细节,如此才能保持生活中的情趣。反之,假如只知一味克制自己,使自己过极端清苦的生活,就会感到暮气沉沉而毫无生机,这就如同大自然中只有落叶的秋天,而没有和煦阳光照射下的春天,这又怎能培育万物的成长而至长花结果呢?
个人见解:
-1-
读到这句话,我突然想到了古时候的两个故事,即头悬梁、锥刺股。
孙敬是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是个乡村小伙子,一家人生活在一贫如洗的茅草屋。在那个时候,要想脱贫致富只能走上仕途,于是孙敬参加了各种科举考试,也多次尝试到达官贵人府邸请求做幕僚。然而大家都认为孙敬知识浅薄,不值得重用,甚至讽刺嘲笑他,甚至连家里人都开始看不起他,这让他大受刺激,并下决定认真钻研学问,甚至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
孙敬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他怕打瞌睡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同样类似的事迹还有很多。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大学问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疲倦睡觉时,就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后来,孙敬成为汉朝最受欢迎大学问家,苏秦成为战国时期最受欢迎大学问家。
-2-
不知道大家看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想?我想,如果是曾经的我,一定是热血沸腾。尽管我依然很佩服这样的人,但是现在的我想更加冷静地看这个现象。我说的不一定对,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前不久,我看到一篇文章说哈佛凌晨4点是假的。知道这件事,我想到了两点。第一:我们往往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当中,我们往往都会被别人的话所欺骗。当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的不对称。很多时候,都没法去验证事实。然而我还在想,为什么哈佛凌晨四点流传了那么久了,为什么这个假象现在才被点破。第二:人们太容易相信权威。比如这件事。哈佛凌晨四点,本身就是中国人捏造的,并不是哈佛大学本身制造的,但是就因为“哈佛”两个字,人们就轻易相信了。第三:学习确实需要下苦功,但是更重要的是效率。
-3-
下面着重谈谈第三点。其实,我们之所以容易相信这种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更愿意相信努力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否则就没有那么多怀才不遇的人。我们更愿意去看一些东西,而不愿去看另一种东西。我们的看到的往往是我们过滤过的。比如两个孩子都考取了同一所名校,一个是寒门而另一个是富家子弟。那么前者一定更吸引人们的眼球。因为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属于中下层人们,人们更愿意认同这一点。我们的大脑总在欺骗自己,或者说人性更愿意选择逃避。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学习呢?是努力呢?还是选择快乐的学习呢?老实说:“这个问题我不能回答。”因为,每个人本身就不一样,或者说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
记得曾经有个老师这么说过,每个人的学习方式不同。有些人可能学习会更轻松一些。如果你让他“苦学”,他们反而不行了。而有些人可能就属于那种“苦学型”。如果让他们玩,他们很难学好。我不知道这样的说法是否有道理。但是,这真的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难道有些人真的是命苦吗?
-4-
当然,在此并不是苦与不苦的问题。因为苦与乐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只是单纯地谈论苦乐是没有意义的。不过,我们还是要思考一个问题。即我们在学习或者工作的时候,是否专注,是否高效?如果不思考这些问题,而只是沉迷在自己战术上的努力之中。不要总是用努力的幌子来遮蔽思维懒惰的事实,这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
我想学习还是需要努力的,然而只是努力未必可以取得成功。正如作者所言,人要懂得克制,但不要一味克制自己。在努力的时候,也要给自己一些休息的空间。假如只知一味克制自己,使自己过极端清苦的生活,就会感到暮气沉沉而毫无生机,这就如同大自然中只有落叶的秋天,而没有和煦阳光照射下的春天,这又怎能培育万物的成长而至长花结果呢?
-5-
结语:
在此,我并没有否认努力与克制的意义。因为,如果生活缺乏了努力和克制,生活将会变得一团糟。说到底,这依然是一个“度”的问题。即我们应该去如何平衡自己的生活。但是,很多时候,生活是平衡不了的。
那么,我们如何去选择呢?用自己的生活去给生命一个交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