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大同天镇县发生的这起令人痛心的车辆失联事件中,复杂#大同镇车辆救援# 的地形地貌成为了横亘在救援队伍面前的巨大障碍,也凸显出提升偏远地区应急响应能力的紧迫性。

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给搜救行动带来了诸多难题。
这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带,V型沟谷纵横交错,河道蜿蜒曲折。
强降雨过后,洪水如猛兽般肆虐,流速迅猛可达8米/秒,轻易就能冲垮道路、掏空路基,像省道S302就出现了三处路基被洪水掏空的情况,使得普通车辆根本无法正常通行,只能依靠挖掘机或皮划艇艰难地运送救援人员前往现场。
而且大型救援设备也很难进入核心现场,进一步限制了救援的效率和范围。
周边地形因持续降雨变得更加复杂,能见度极低,不足5米的视野让人员定位以及车辆的定位难上加难,大大增加了搜寻的难度。
现有救援资源在这种山区环境下的适配性也存在明显问题。
从通信方面来看,强降雨引发的“列车效应”导致通讯基站大面积瘫痪,即便冒着塌方风险架设临时基站,信号也只能短暂维持17分钟。

这使得信息传递不畅,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失联人员的动态。
消防支队虽然派出了无人机分队采用“梳篦式”飞行轨迹扫描河道,但高湿度环境下热成像仪的有效探测距离大幅锐减至200米,严重影响了探测效果。
河岸两侧的蓝天救援队队员手持声波探测仪进行搜索,可每次有效搜索时间不超过90分钟,因为持续降雨导致河水反复上涨,不断压缩着宝贵的救援时间窗口。
物资运输同样困难重重,山区道路塌方使大量物资滞留在乡镇仓库,民间救援队用摩托车运送又缺乏官方协调,出现重复配送和遗漏的情况,导致分散居住的村民难以获得充足的生活必需品和防疫物资等。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改进山区应急救援体系刻不容缓。
一方面,应加快完善以县为主体基础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统筹协调解决好机构、编制、经费等问题,积极建立和管理专兼职及社会应急组织机构与队伍。
例如,推动公安机关与消防救援、山地救援队等专业队伍深度合作,构建快速响应、高效协同的工作链条;属地派出所组建由热心群众、商户、乡贤等构成的志愿者队伍,发挥他们对本地环境的熟悉优势,与专业力量形成互补。
另一方面,要注重安全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景区内立体宣传、新媒体平台精准推送等多种方式,提升游客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同时,制定完善的灾害应急救援演练方案,定期组织居民进行演练,提高他们的应急反应速度和应对能力。
此外,还需要加强物资储备和调配管理,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公平地将物资送达每一个需要的人手中。
此次山西大同天镇县的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只有不断完善山区应急救援体系,提升应急响应能力,才能在未来面对类似灾害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守护好每一个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