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想想,从来没见过中国人的葬礼,但也不常见秘鲁人、摩洛哥人或塞内加尔人的葬礼。不过总之,中国人永远不死。
——《不死的中国人》
这段话出自《不死的中国人》,由两位意大利著名报刊记者合著。他们记录了这段流传于21新世纪左右意大利大街小巷的传说,仿佛神秘的中国人与魔鬼签订了契约,拥有了不死之身。
十年足以改变一个民族。
十年也足以改变对一个民族的评价。
90年代初期,意大利人普遍欣赏亚洲人勤劳善良的品格,愿意与他们建立合作和友谊。十年过去,谣言四起,隔阂产生,中国人各个得道成仙,拥有了“长生不老”之术。
这当中发生的种种荒诞离奇的故事和传说,还没来得及被人们消化。
弹指之间,成仙的中国人又把目光盯向了另一片比他们还老的古老土地——非洲。
也许在钢筋水泥里厮混惯的中国人长久未见这片还保留着千年风貌的广袤土地,激发了潜藏在他们体内的洪荒之力;也许中国人在二十万年前离开非洲,又回到这片土地时,无形中触动了长生不老之术的某个机关。中国人很快修炼成了另一绝技——长醒不眠。
BBC还请了一名目击证人证实了上面的传说。
开挂的中国人尽管拥有无上神力和无与伦比的经济奇迹,但不管是欧美人还是非洲人,似乎都对“长生不老”和“长醒不眠”不感兴趣。
他们看我们的眼光,正如我们看印度人。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对于老外不识货的态度,我表示深感不解。这让我想起每次看《西游记》的时候,总是不理解妖怪们为何放着捉来的唐僧不吃,偏要等到悟空来了才后悔莫及。
后来,我才知道妖怪们不急着吃唐僧肉的原因是——它们是个“社会”。
社会本质是个利益关系网。妖怪们吃唐僧肉,既要顾及小喽啰们,也要顾及与仙界妖界的关系,当然最重要的是顾及自己这个小帮派以后的生存处境。毕竟长生不老不代表法力就会无边。
所以,吃唐僧肉是件大事,不像捕猎来的小鸡小兔,可以张口就吃。
换到老外们看待成仙的中国人。
为何他们不羡慕中国人,进而拜师学艺,得道成仙呢?
我觉得有以下三个原因:
1. 语言不通
其实原先老外们都想学来着,但是一看到学“长生不老”之术的第一步,是要学这世上最难的语言,就都却步了。
大舅去二舅家找三舅说四舅被五舅骗去六舅家偷七舅放在八舅柜子里九舅借给十舅发给十一舅工资的100元。
问:究竟谁是小偷?
2. 饮食不通
在古代需要吃唐僧肉才能长生。现代,中国人的长生之术进步了些,换做吃狗肉就能成仙。但很不幸,这让老外们陷入了两难之地。他们一面看到眼前可爱的汪星人,一面想着自己的长生之道,觉得在道义上无论如何也不能牺牲自己的朋友来成全自己。
The Economist 《经济学人》杂志报道在非洲民间依旧传播着狗狗们无故失踪的流言。
3. 关系不通
可能中国人太过珍惜自己的成仙之术,经常组团出行,组团打怪,来无影去无踪的,感觉很神秘。这让那些想成仙的老外们造成了交流上的障碍。想去搭讪,又害怕自己被拒绝,于是羞涩得都退而避之。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有足够的理由怀疑老外们(包括非洲人)不羡慕成仙的最终原因在于——他们是“得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酸葡萄”心理。
然而正当我为我的聪明才智沾沾自喜的时候,现实无情地击溃了我的这一推论。
不死神话的破灭
2002年11月,意大利都灵警察局东方人犯罪科的权威专家贝朗特(Piero Bellante),他的一个最要好的中国朋友的母亲因为暴病去世。
贝朗特说:“当时一份报纸的标题写着《中国人也会死》。可以想象死者的儿子看后会怎么想。”
中国人也会死?
中国人的长生之术是捏造的?
中国人到底会不会成仙?
带着这些种种疑问,《不死的中国人》的两位作者终于揭开了这个迷雾。
有两个原因促成:
一、来意大利的中国人,年轻人较多。
二、中国人病了或老了,更愿意回去。
原来成仙的中国人并不是不会死,而是死在了老家。怪不得意大利人很少看到中国人的葬礼。
这可能得益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落叶归根”。
回到生我养我的土地上,可能是每个出来打工的中国人都会有的一个念头。在欧洲尚可理解,可是非洲呢?这个作为所有人类的发源地,万根之根的根母。不应该正好迎合中国人“落叶归根”的传统么?
然而,现实又一次无情地打击了我。
原来中国人想念的根,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根,而是情感意义上的根。
话虽如此,不过我还是在现实中找到了让我欣慰的例子。
看上去,在非洲的中国年轻人要明显比老一辈人尊重科学。
有了“落叶归根”的解题思路,我似乎对另一个谜团“长醒不眠”术有了一点灵感。
CNN报道当地非洲居民担心竞争不过中国人:“中国人有24小时可以工作,但是这里我还有一个家啊。”
前面已经说过,老一辈的人和部分年轻人更愿意回情感意义上的根,我称之为“落叶归情根”。而大多数年轻人具有更包容的心,他们更希望回到科学意义上的根,我称之为“落叶归科根”。
这些“落叶归科根”的年轻人,自然非常愿意留在这片“根母之地”。因此,他们与当地人的矛盾没有那么激烈。
BBC还特意请了中南屋的创始人黄鸿翔,加以佐证。
鸿翔说年轻一代的中国人更懂得“越融入社会,越能发现商机”的道理。
而“落叶归情根”的人,他们其实跟CNN报道的黑人一样,都有一个家啊。
一对小夫妻的一次视频对话。满屏溢出的思念之情。
一个母亲的倾诉。为自己抛下两个孩子深感抱歉。
他们也有家,他们也很想念家人。为了早点见到家人,于是他们加班加点地干活。一切都是为了家的团圆。
他们在非洲人睡觉的时候还继续工作,在非洲人起床的时候已经在工作了。在非洲人醒着的任何时刻,他们都在工作。在非洲人已经睡下的时候,他们再工作一段时间。
于是,以加班为常态的中国人就练成了非洲人眼里的“长醒不眠”术。
思乡急切的中国人,在工作和家庭之间,以一种肉眼看不到的方式选择了家庭。
还有一个问题
经过我的一番逻辑严明的抽丝剥茧的“走近科学”,相信看到这里的读者已经不再相信中国人会成仙了。
然而,我仍然有一个问题没想明白。
这个问题就是:
如何让老外不再相信谣言,不再认为中国人会成仙呢?
除了加大对老外的科普教育,让他们相信科学,走近科学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让老外觉得中国人也是一样的人呢?
正在疑惑间,我看到了这个。
孔子学院的举办加强了中外之间的交流,对消除中外之间的隔阂起到了一定作用。不过,仍然有部分老外对此抱有意见。
这位老奶奶说,她不希望这门课程混淆视听,污染学校,进而毒害她们的青少年。
这位老兵抗议孔子这个词本身就不对。
孔子学院的举办人不理解,反问孔子这个词有什么错?
老兵反驳,因为它属于中国,你们用了中国人的钱,就不得不用这个词。
显然,这位孔子学院的举办者没有很好地反驳对方。孔子学院这种明目张胆地宣传中华文化的机构,吸引的人群当然也只是那些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人,以及有志于加强与中国交流的人,怎么可能广泛地传播,进而毒害青少年呢?
看上去,孔子学院似乎并不能完美解决中外交流的隔阂问题。
那该如何解决呢?
难道进行全面的中文教育?
据美国之音2015年5月1日的报道,中文将引入肯尼亚的小学教育。
其中,一位肯尼亚的妇女界人士对此很不高兴:
这位肯尼亚女士的问题问得非常好。
政府还让我们学英语,学法语,现在又学中文,这到底是为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我就不回答了。
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大家。
参考资料
1. BBC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
2.《不死的中国人》,[意] 拉菲尔-欧利阿尼 / [意] 李卡多-斯达亚诺
3.http://www.bbc.com/news/av/world-34984340/chinese-separated-from-family-in-kenya
4.http://www.bbc.com/news/world-africa-35001032
5.http://edition.cnn.com/2016/11/03/africa/what-africans-really-think-of-china/index.html
6.http://www.voachinese.com/content/china-rules-africa-as-tributary-ties-20150501/2744466.html?utm_medium=email
7.https://www.economist.com/news/books-and-arts/21613162-mass-immigration-chinese-people-africa-almost-entirely-driven-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