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许对以下情境并不陌生:
同事聊天,总在谈论自己所在的行业整体不景气,新闻上总是看到行业内大公司裁员的消息,担心被裁的厄运会降临在自己身上,忧心忡忡。
同学聚会,班里那个总与自己争第一名的家伙,如今家庭美满,事业有成,最近他所在的公司上市了,作为原始员工的他得到了一笔干股,身价也随企业市值的增长而水涨船高;大家都向他祝贺,而你,不知为什么,心里不是滋味。
类似上述这些,由同事聊天间提到的辞职、裁员、晋升等消息引起,或由友人更巨大的成功引起的焦虑,其内涵也许是复杂的,但一定都有一个共同的元素——身份的焦虑。
身份的焦虑,是一种担忧,忧虑我们会被剥夺尊严,忧虑我们会坠落至更低的社会等级。这种情绪,在现代社会无孔不入,让很多人为之寝食难安。
《身份的焦虑》这本书,不仅从历史、哲学、政治的角度解读了这种焦虑的根源,而且还提出了相应的缓解之法。
介绍书之前,先了解一下本书的作者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他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历史系和哈佛大学哲学系,最擅长用哲学视角解读日常生活,撰写通俗易懂的著作。他也是一位文学评论家、专栏作家和TED演讲者,别人科普,他则致力于“哲普”,普及哲学。
“身份的焦虑”根源是什么?
想要彻底理解“身份的焦虑”,首先要认识到人有一种心理,即“我们都渴求他人之‘爱’”。通俗点说,就是我们都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认可和关心。
之所以产生这种渴望,主要是因为“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人类普遍的“不自信”,或者说依赖他人的反馈来建立自我认知的心理模式,是产生“身份的焦虑”的温床。
光有温床还不够,还需要一些外力的作用,才能让我们产生“身份的焦虑”。
这些外力,就是大多数人的“势利”倾向。作者说,“势利”的准确含义是“在社会地位和人的价值之间完全划等号”。在势利的人看来,只有那些具有社会地位的人,才是有价值的,才可以获得尊重。因此,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恐惧:一旦失去了社会地位,就会受到他人的轻蔑,就不配得到他人的尊重。
而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中,将财富与社会地位挂钩,又让这种“社会地位焦虑”演化成了对财富和成功的焦虑。
综合前面所说的,追求他人的认可(尊重)、大多数人的“势利”倾向、财富与社会地位的关联性,三者形成了一个这样的循环:
社会普遍认为:拥有财富才有社会地位——社会普遍认为:具有社会地位,才有人的尊严——我们从他人的视角看待自己,得出相同的结论:拥有财富,才有社会地位,才有尊严。
“身份的焦虑”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只有通过历史的视角,才能看清自己当下的处境。
从历史的角度看,“身份的焦虑”是近现代社会的产物。而中世纪的人,是不会有相同的焦虑的。原因就在于:
中世纪贵族统治制度下,社会提供的提高社会地位的机遇很少,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完全取决于他的家族历史和名望,阶层之间几乎没有流动性;一个农夫自出生起,就被剥夺了生活中的任何机会,因此他也就不用为自己的贫穷境况感到耻辱。而且,那时的人认为,等级森严的政治秩序是上帝的旨意。
中世纪的社会,还存在着一些对穷人有利的社会共识:
穷人和富人都是社会的有机组成,没有穷人作为基础,上层社会就会崩塌;
在上帝面前,穷人虽穷,但并不意味着他们道德低下,穷和富都不足以作为衡量道德水准的标尺;
富人们腐朽堕落、恶贯满盈,他们的财富来自掠夺穷人。
正是由于这样的社会共识,穷人们虽生活贫困,却拥有着道德上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让穷人可以安于他们的命运,不会产生什么焦虑。
而到了近现代社会,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由于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传播,原有的以世袭制度决定身份等级的制度被打破,代之以通过个人奋斗取得财富、地位和名声。
这种社会思潮认为,所有人都具备相同的基础,相等的机会,只要发挥个人才智,就能成功。这种社会思潮,也给人一种幻觉:每个生活在底层的人,都相信他们总有机会攀上社会金字塔的塔尖,有机会成为实业家、大法官、科学家,甚至是总统。
“这种无限机遇的论调在一开始也许能给人一种盲目的乐观,对那些底层的年轻人尤甚。但在他们之中,只有极少数最优秀的幸运儿才有机会脱颖而出,实现他们的梦想;而多数的人,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他们并不能改变自己的身份。”
在这样的社会中,成功代表着才智、能力、勤奋和个人魅力,而失败者,则不得不回答:为什么他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优秀、聪明和有能力的,却仍然那么贫困?社会给失败者贴上了“懒惰、自私、低能、愚蠢”的标签,而这些标签,让人痛苦和耻辱。
同时,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也在宣扬对于能力和资本的崇拜。全社会都相信,对财富的追求,是社会进步的动力;那些拥有最多财富的人,是对人类贡献最大的人。
身份的“不稳固性”加剧了当代人的焦虑
有很多钱就会不焦虑吗?也许很多人都这么认为。但很遗憾,事实并非如此。
世界首富也会受身份焦虑的困扰,而且可能比你更严重,因为对他们来说,只要掉下世界第一的位置,身份就会受损,鲜花和掌声就会变成质疑和嘲笑。而且由于他们原先受到的关注更多,当积极评价转为消极时,对他们的打击也更大。
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能够逃脱这种身份焦虑呢?作者告诉我们,因为现代社会身份的不稳固、不确定性所导致的不安全感非常强烈。
今天的首富,经历一次政策风向的转变,明天也许就变成了首负;今天的中产,经历一场股灾和P2P诈骗,十几年的积累可以瞬间化为乌有。谁又敢打包票,自己可以安然保持自己的财富和身份呢?
作者认为,身份的不确定性,由以下5点原因造成:
1、变幻无常的才能:我们很难对成功所需的能力进行把握。
2、成功有赖于运气:一方面,我们的成功确实建立在偶然因素之上;但另一方面,在一个以理性控制为主要特征的世界里,用“坏运气”对失败辩解并不可信。
3、雇佣关系中对成绩评估的偶然性,决定最终的成功者往往是精通权术的人。
4、企业出于盈利目的,必须快速更新技术,提升生产率,从而降低对工人数量的需求,同时提高对工人技能的需求。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5、现实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引发了社会的恐慌。
现代社会的这种身份的不稳定性,根植于现代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发展逻辑之中,是不可避免的。由此造成的现代人的不安全感,也是无解的。
如何缓解“身份的焦虑”
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哲学的理性”、“艺术的慰藉”和“政治的洞察”对于缓解“身份的焦虑”的帮助。
1
哲学的理性,可以帮助我们破除直觉、感性和习俗中的愚昧。
当别人说“你没有价值”时,通过哲学的理性去分析这种判断的基础、论据和出发点,看看它是否为“真”,如果是真的、符合事实,那么就接受,如果是错误的判断,那么就不必把这种评判当一回事。
但是,如果我们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取得成功和社会地位,该怎么办?
哲学家给出了他们的“杀手锏”——理性的遁世态度。这种态度建议:“放弃在维护身份方面所采取的幼稚做法——这是一个我们永远都无法完成的工作,因为它在理论上要求我们跟任何一个对我们抱有负面评价的人进行决斗,将其杀死”。
我们应该学会完全不依赖于自身以外的任何人、任何事物来做出对自己的判断。我们应该在严密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对自己价值的正确认识,并从中获得一种可靠而有根据的满足感。
2
艺术世界中,小说和悲剧能给我们以巨大的慰藉。
创作者们不仅给我们展示了那些位居高位者恶毒的灵魂和小人物高尚的灵魂,也展示了那些失败者、贫穷者、杀人犯、感情冲动者的不幸,探求他们不幸命运的原因,让我们看到那些并非出于主观的恶意,而引起的悲惨事件,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那些在无人凭吊的坟墓中安息的每一个平凡人生的价值”。
悲剧是一种“从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讲述伟大人物的失败故事,而不带任何讥讽或评判的语言”的文学体裁。
它可以警示人们,你现在拥有的身份其实是很脆弱的,而你自己就带着可能毁灭它的东西。它让人们对真实生活中丧失身份的人多一分同情和理解,它帮助人们建立一种不再非黑即白的身份的标准。
3
观看政权更替的历史,就可以发现:
关于人的理想标准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人们的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勇猛的战士就是人们敬仰的对象;在一些绝大部分人的生计以来贸易和科技的国度,企业家和科学家就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
不同群体的人,也会为了改变社会尊严体系、获得令人敬仰的身份,发动政治斗争。
我们也必须认清意识形态对我们的潜在影响。“那些被社会重量级人物认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实际上往往是相对的,是可以进一步商榷的。一旦认识到了这一层,一种政治上的觉悟就会随之产生。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批判这些观点,即使这些观点看起来多么像树木、天空一样自然,但实际上它们都——一种政治观点坚持认为——为一些特定的人所维护,并用来服务于他们特定的使用目的或精神目的。”
当我们学会对意识形态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很多观念失去了理所应当的合理性。
作者还从宗教的角度、波西米亚人行事风格的角度,为我们指出了缓解“身份的焦虑”的方法。如果感兴趣,可以读一读原著。
比起书中介绍的方法,我倒是觉得,直接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缓解焦虑。因为克服恐惧、治疗焦虑的最佳方法,就是直面这种情绪,探清情绪背后的根源。一旦理解了它,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它。
而若想要永久的克服它,则必须在日日夜夜中,不断提防那些让我们焦虑的直觉、偏见和权力意志,不断的校正自己的认知,调整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