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
对于教练而言,我们遵循“客户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相信客户能找到自己的答案,成为自己人生的操盘手。
所以,在整个coaching的过程中,客户的世界对于教练而言都应该是“新奇”的,他所呈现的任何信息都是一个“新的外界条件”。不然,我们对客户没有好奇心,教练便是在想当然的“认为”中:他也许是这样,他大概是那样,他可能是如此,他显然是这般……
而这些,就是评判。
评判的感觉会影响我们的好奇心。
有一个案主告诉我,他最近在管理工作中运用了教练技术,但屡试不爽。我很好奇是什么原因让他感觉不太好呢。一轮强有力问题抛过去后,最终明白他和他下属的教练对话为什么会不成功了。原来当他和下属进行教练对话的时候,总是带着评判给对方建议,刚抛出去一个问题还没等对方回答就试着给他人答案。他说每次在给下属答案的时候总感觉很满足,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爽”,因为他认为他提出的建议是对方需要的、也是很有价值的、而且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问题解决的。当他明明知道答案却要等待对方的答案时,他的情绪是焦灼而不安的,这种停顿让他特别不自在,也特别不习惯。根据以往他的沟通风格上来看,他更倾向于洪水涌入式的横刀直入,而非涓涓细流式的缓缓前行。也许就是他这样的沟通风格,让他的下属感觉到不适,最终没有办法探寻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从而使教练对话以失败告终。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管理者不是在好奇,而是在评判并给出自己的主张。这样的反馈会让我们的被教练者有一种逃离感。
好奇心是关于不断探索“他还有可能是哪样”的热情,就如爱迪生小时候看见了母鸡孵蛋,自己也弄个鸡蛋揣在怀里的故事一样。
好奇心属于无限可能的创造力。
如果没有好奇心,我们无法接触到客户真正的创造力(源动力)。
如果教练不能抱持好奇心,coaching的深度与广度便只能停留在已知(评判)的层面,而支持我们可以与现在不同的,恰恰是放下对已知的执念,去到更高更远的地方。
成年人的内心已形成了许多固化的价值信念系统,这个系统成就了我们的某些过去,但如果不保持更新,则会限制着诸多的未来。尤其是人到中年,各种向前往后的展望和反思容易让人陷入纠结两难的境地,一次犹豫不决或固执己见,都会错失良机或者遗憾不已。
同样,教练作为一个成年人也有自己的价值信念系统。
因此,教练如果没有高度的自我觉知,对于外界的信息也会经由自己的系统过滤并作出评判。
所以,作为一名教练,我们有必要深刻地理解并体会保持好奇心对于客户以及教练关系的意义与价值。
那一名教练如何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呢?
一、像孩子一样,多问几次”为什么“的问题,例如“是什么让你产生这样的想法呢?”等等。交谈中不要反复用同一个词语,尽量涉足不同领域。
二、在脑海里想象和勾勒画面培养好奇心。也许对方表达的事件你曾经也经历过,放下所有的旧知体验,跟着对方的语言节奏去勾勒一幅属于他的画面,想象在那个画面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三、从声音中训练好奇心。可以多使用“啊、咦、哦、是么、啊哈、哇喔”等的象声词训练自己对好奇的敏锐度,逐步形成这种发自内心的好奇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