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瓦尔登湖》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是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在中国也受到很多读者喜爱,从1978年到2015年,约有四十多种翻译版本,且各种版本都有多次加印。
作者简介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有无政府主义倾向,曾任职土地勘测员。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而《瓦尔登湖》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是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
作品背景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处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始阶段。
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
摘录感触
“倘若我们说老实话,他们并不是打算从火里救出财产,人们更多地是来观看火灾的,要知道因为火灾已经盛行,而且这火并不是我们点燃的,要不人们就是来看这场火是如何被扑灭的,如果不费什么劲,倒也可以帮忙灭火,人们就是这样,就算是教堂本身着火人们也还是这样。”
这个世界上,看热闹的人永远比解决问题的人更多,无责任相关便作壁上观实在也是一种精力的节省,但若无伤自我利益,人们也愿意去施以援手。打小就相信人性本善,渐渐长大却有更多领会,人性本善可以是向往,但不能是要求,更不能是认知。当我们开始站在人性本恶的观点上认知世界,反而容易发现更多超出人性本身的美好。
“写这里头大部分篇章时,我正形单影只地住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的瓦尔登湖畔树林子我亲手搭建的一间小木屋里,离左邻右舍一英里,仅凭一双手养活自己,我在那里住宿了两年零两个月。如今,我又是文明生活中的匆匆过客了。”
抛弃世俗而存在的隐居生活确实并不适合大多数人,社会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无比激烈,对更有品质生活的向往也成为潮流,可对多数人而言,但从就经济条件就做不到可以放任本心去沉溺自然。
网友对此有更辛辣的观点:他鼓吹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根本就是有毛病的。为什么梭罗可以在湖边一个人自给自足过了好一段时间还感觉精神世界极其丰富美好?因为第一他本来就有钱可以买下那个破房子,第二他孤身一人没有老婆不用考虑小孩未来如何成长,第三他是名校出身,他所受的教育正是来自于他的父辈在城市中以他所鄙夷的方式赚来的钱和资源。
之前看到一篇有意思的回复,说到“钱买不来快乐”的问题,如是说:“怎么还有人觉得钱买不到快乐?我想买的又不是镀金镶钻的马桶圈,只是不用发愁温饱的生活必需品而已。”二者大抵是出于同样的真实感受。
感受
他的文字能唤醒人们心中丢失的最美好最真实的东西,唤醒人们对大自然无比的尊重与热爱,让我们无端端变得坦率而真实,不自主地体会到所有细腻的东西,包括外在的、内心的、他人的、自己的,一种像孩童但是又不是孩童那般无知,或许在社会中生存会丢失的东西。他文字能这是让人爱上本书的原因。
梭罗写:“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其实几篇文章翻阅下来,觉得这句话拿来形容《瓦尔登湖》这本书也是很贴切,它像一双眼睛,让人从中感知到自己天性的深浅。正如徐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
在这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总是在赶路,做一件事是为了有评价的结果,而不是享受过程带来的快乐。有时候,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
当生活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我们可以偶尔学习梭罗,停下来沐浴阳光、感受风声、观察云的形状,在楼顶、在黄昏、在任何一个时刻,在宁静中凝思,把有限的时间留给此刻独立而纯粹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