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1

作为一名老师,处于繁忙的工作与生活中,常常会有诸多困惑、委屈、不安等不明原因的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不仅仅影响着我们自己的身体健康,还影响着身边人的情绪,产生负面情绪反应,甚至出现想不到的后果。

最近几年,一些老师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采取不当的手段处理问题学生,最后导致自己被处罚,身败名裂。这样的案例很多,那么为什么同一件事情,因为处理方法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后果呢?我们能不能用积极的心理看待客观的问题?从而让我们身边多一些阳光,少一些烦恼呢?陶新华老师的这本书《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将会给我们很多启示,无论是从理论支撑,还是实践应用,学习了这本书,都会让我们心中豁亮起来,不再纠结已成现实的问题,而是选择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让自己和自己周边的人从生活的泥潭中出来。

在这本书中,陶新华老师为大家介绍脑科学的知识,讲如何慧眼识人,如何积极投入,如何播种幸福,如何快乐生活,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如何陪伴学生成长,如何增强个人影响力,如何书写生命传奇。

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好奇、幽默、善良等)和,消极力量(愤怒、怨恨、自卑等)。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彼长。作为教师,应该学一点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

一、前言

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心理学流派,但积极心理学一些核心思想,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

比如,“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儒家的“知足常乐”人生态度等等。常怀感恩之心的人往往具备诸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等美好的处事品格。因此,我们接触到积极心理学,会觉得很亲切,学起来也非常的得心应手。

在本书当中,陶新华老师提到了两个重要的人物:德国的诺斯拉特•佩塞斯基安和美国的,马丁•塞利格曼,他们两个是发起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诺斯拉特•佩塞斯基安认为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进行“基本能力”的挖掘和合理充分的利用,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积极目的。马丁•塞利格曼,是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倡导心理学首先要关注人的积极方面。2012年5月,央视《读书》栏目,一连四期,读马丁•塞利格曼所著的“幸福系列”书籍节目。塞利格曼认为,心理学的一个更加重要的使命应该是让普通人生活地更有意义和更幸福,过分关注“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而忽视人类自身所拥有的积极力量和品质,会使到心理学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价值。心理学的关注焦点应当从心理疾病转向人类的积极品质,通过大力提倡积极心理来帮助人类真正拥有幸福。塞利格曼和他的团队在全世界范围内50多个国家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大量样本,得出了人类共同拥有的24种积极的性格优势,这24种性格优势分为六大美德: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升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的真、善、美、勇、仁、礼、智的思想理念很相似。)塞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一书提出幸福有五个元素决定——积极情绪、投入的工作和生活、目标和意义、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就感。对照这五个元素,我们审视一下自己, 每个人都有拥有这五个元素的能力,但是否真正实践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去。积极的情绪就是愉悦、狂喜、入迷、舒适等感受。投入只完全沉浸在一项活动中,达到了废寝忘食、时间停滞、消失自我意识的状态。目标和意义是拥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朝着自己的目标走。第四个要素是人际和谐, 人是社会性的人,离不开与与他人的互动和相处,我们都很清楚,和谐的人际关系会让我们身心愉悦,也是我们在单位开心做事情基本保障。中国有“天时、地利、人和”之说,“人和” 最重要。第五个元素是成就感。在《持续的幸福》这本书里有这样一句话:“追求成就人生的人们常常会完全投入到他们的工作当中,也常如饥似渴的追求快乐,并在胜利时感到积极情绪,还有可能会更大的目标而继续努力。”马丁•塞利格曼指出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幸福人生,如何获得幸福的人生呢?相信通过学习积极心理学,我们从中能有所收获。

今天的学校教育需要培养的学生不应该是考试的机器,而应该是有个性,有灵魂得独立个体,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追求过一种幸福完整的人生。在信息大数据时代,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与资源,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的同时,也我们遇到了比以前更多的挑战,积极心理学给了我们新的视野和方法。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反复出现的困难,是因为我们在这方面认识不够,或者是没有更好的方法去处理,那这样的困难就成了我们的死结,倘若我们能够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认为这些问题是来帮我们渡劫的,我们就不再聚焦于这些困难的消极面,不在把它们看成问题和失望,而是看成自我成长的工具和资源,当我们就能够聚焦于事情积极面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进步和希望。

因此,当我们遇到越来越难教的学生的时候,需要自我反思,我们有没有换一种方式,你新的眼光和视野看待这些现象和问题?首先,这些问题是真实存在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不理智、或者负面情绪,让这些问题消失;其次,遇见问题学生,我们要想一想,这些学生有他们成长的经历,和独特的家庭背景,变成现在的样子,也不是他们自己想要的,有谁不想得到肯定和赞扬?这些学生一样,只不过他们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去获取,因为他们自小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些习惯养成由不到他们,与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禀赋有着直接关联。如果我们努力学习积极心理学的最新成果,开启新思维新方法,并运用于实践中去,才能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那么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本书,增加智慧,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快乐的工作找一个更好的理由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