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梦想拥有一份能和童书、绘本打交道的活儿,于是意料之外地获得一份童书编辑的面试。刚来到面试的地儿,雨薇老师就拿来一份试题、抱来一大垛图画书,然后在其中抽了两本,其中一本是法文版的类似迷宫书这样的,一本是英文版的《Ball》,然后要求我对法文版的绘本进行编辑校对,写写对绘本《Ball》的感想和可以开发的点。拿到这份试题,我的内心是崩溃的,一脸懵逼的望着雨薇,因为网络上几乎没有关于这些书的信息,好在雨薇点拨了几句,我才得以开始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于是洋洋洒洒地写了两个多钟头,最后是肚子的咕噜声以及陪同者妹妹的催促声将我拽回了现实世界,也是这一刻更加体会到我对儿童文学那是真爱啊。
下面是一言不和就正经胡说八道的分界线。
台湾的林真美老师说过:当你拿到一本绘本,你需要像个孩子,重拾人原有的敏锐感觉,动用你全部的感官去感受,放下你的既有成见,这样你才能畅通无阻的进入绘本世界。带着这样的魔力,我开始翻看《Ball》这本书,由于全篇的文字只有ball这一个单词,所以我的注意力被图画引领着,随着翻页,我好像回到了记忆最真实的起点,看着绘本中的Scout狗狗,就像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相信小朋友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会有类似的感受——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在所认同的对象上,并随之展开一段故事旅程。
这本书讲了一个很简单关于“陪伴”的故事:新的一天来临了,绘本中的Scout狗狗随着小主人从睡梦中醒来,嬉闹了一番过后,小主人要去上学了,Scout百般不舍,小主人向Scout承诺自己会准时回来,于是Scout饱含深情地目送着小主人离开。接下来一个人的时光该如何度过呢?Scout望着眼前的ball发呆……在屋子里练瑜伽的女主人没空搭理他、摇篮里的小婴儿只会哇哇大哭、沙发上的猫对着他龇牙咧嘴,但他可没闲着,就像每一个妈妈离开,自己独自相处的小朋友一样,总会找到自己的乐趣。Scout于是独自和ball展开了一场自娱自乐的游戏,在想象与现实世界中来回穿梭,不亦乐乎。读到这里,蛮有感触,因为从小妈妈忙着做生意,大多数的时间都是独自度过,于是就各种想着法儿的游戏,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我想也因为提前预备了,所以现在很能适应一个人的时光。终于,Scout等到了小主人放学的时间,满心欢喜,见面免不了一顿“亲热”,于是属于Scout与小主人的游戏又再次上演了……
故事中ball贯穿始终,对于Scout来说,ball也象征着和小主人的联结吧。这让我想到了很多刚入园的小朋友总喜欢从家里带点什么来幼儿园,小被子、小枕头、毛绒玩具啥的,可见的抑或是不可见的,对于刚离开家进入新环境的孩子来说,这些都是妈妈的替代物,有着熟悉的味道,也因为这些替代物的存在,他们得以获得安全感,在一个人的时候能够好好“照顾”自己。
故事内容很简单,情感却是深刻的,隔着画面都可以感受到Scout与小主人之间情感的流动。就像《小王子》中所说:有的东西需要用心看才能看到。对于我们来说,每个人可以都是Scout,也可以都是那个小主人,在我们漫长且短暂的一生中,总有一些人或物,让我们愿意把最宝贵的时间给予他(她),见证彼此的酸甜苦辣。
从图画来看,由于全文只有ball一个单词,所以图画主要担负着讲故事的作用。绘本里的图画除了要具备“美”,最重要的就是要具备讲故事的能力,在这一点上,绘本《Ball》做到了。小朋友处于图像思考阶段,通过一幅幅彼此有关联的图画,通过翻页流动起来,从而去经历故事。《Ball》中部分画面采用了漫画格的方式去表现,给人一种欢快、跳跃的感受,Scout的表情、动作极富有代入感,好似正在读这本书的小读者们也和他一起经历着这场自娱自乐、幻想与真实并存的游戏,与他同呼吸、共快乐。在色彩上,选择淡黄色这一温暖的色彩大面积地着色,让我们在经历故事的同时,视觉上也体会着温情。在幻想部分,Scout想象自己拥有一个超大的ball蛋糕、背着氧气瓶戴着氧气面罩在浩瀚的宇宙中追赶野猫,誓死要夺回自己的ball,紫色和蓝色的大面积使用营造了梦幻、神秘的氛围。
对于无字书抑或是这种通篇只有一个单词的书,如何传递给孩子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其实,我个人还是蛮喜欢这类的绘本,对于我们成人来说,长期依赖以文字的方式去认知世界,所以当我们拿到一本图文并茂的绘本时,我们也是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文字上,而忽略图画本身。无字书对于成人来说是一个挑战,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一个解放,终于成人丢掉了识字这一盔甲,只能和孩子一样平等地去通过图画进入故事。对于这类绘本,有的人建议大人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用自己的话翻译给孩子听,这可以是一种方式,但对家长要求还是蛮高的,因为翻译不好就破坏了该绘本本来的味道。我更倾向是将权利交给孩子,无字书帮助孩子发展对于故事的感觉,由于没有文字的限制,孩子们会调动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经验,以他们的方式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家长的作用更应该成为一个引导者,引领着孩子去表达,具体的方式以后再谈。我们都看到过这样一幕:一个还不识字的孩子拿到一本绘本时,他们会一边指着图画,一边自己说着什么,而且每一次都还不一样。故事的意义是建构而来的,将权力交给孩子,或许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这个过程中没有对错,只有不同的感知与表达。
能想到的目前只有这么多了,欢迎补充。简单的一个绘本,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里面蕴藏的宝藏实在是太丰富,所以就多看、多想、多写,这才是最实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