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刚看完《黑镜》第三季的第一集,引起了些许共鸣。
在故事里,社交网络的评分已经深深渗透了人们的生活。陌生人一见面,便能看见对方的评分,还可以立马根据对方曾发布的内容找到寒暄的话题。而社会也因评分系统有了相应的等级分别,高分阶层收到系列的优待,租房有门槛,出行有优待。低分人群不仅仅要面临更少的选择更多的等待,还要承受来自他人异样的揣测,甚至是莫名的恶意。
女主角对提高评分的迫切愿望或多或少的反映了我们的社交需求。当我们在朋友圈发着美食美景和自拍,心里也暗暗希望能收获来自他人的赞许吧。于是我们看到摆盘优美的食物忍不住先选各种角度拍摄,在美丽的景色面前拍上上百张照片慢慢挑选,有点正能量就不由自主发点鸡汤。朋友圈成了各种美好的分享地,喜悦有人与之分享,那么悲伤呢?
02.
去年有个朋友失恋了,那段时间她在朋友圈发了些沮丧的心情。有一天,一个我们共同的朋友评论说不就是失恋了,何必呢?之后,我就很少看到她在朋友圈发那些伤感的文字了。其实她发的频率并不是很高,一天最多也就两三条,一条也不过一两句话,随手一刷就能略过去。看到那条评论的时候我很不能理解,甚至对那个男生心里也有了一些想法。不论是自己还是身边的朋友,都知道刚失恋总会有个难熬的阶段,看到身边一个好姑娘伤心难过不主动劝慰便罢了,还在他人的心伤上踩上一脚实在不妥。其实过一阵子,她熬过了那个难熬的阶段,情况就会好多了。
虽说朋友圈是一个公共的平台,但同时也是个人的空间。什么时候,我们发着美好的事物就受人喜爱,想要发些当下的心情却开始缩手缩脚了呢?
03.
身边有个好朋友,长得漂亮性格好,每次看到她总是笑嘻嘻的,从没听她说过什么烦恼。有一次我实在好奇,便问她,怎么好像很少听你说你的烦心事,感觉你好像都没什么烦恼。让我意外的是,她回答我说并不是没有烦恼,只是不喜欢跟别人说罢了。她说她很少跟别人说不开心的事,因为害怕别人不愿意听,会觉得烦,甚至担心别人听了她的想法后会觉得她怎么是这样的人,可能就此疏远她。我才忽然发现,她看起来那么无忧无虑,其实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敏感的会想太多的女孩子。
其实身边有这样想法的朋友不乏她一个。另一个好朋友也曾跟我说过类似的话,甚至每次跟她谈完心她都会说我觉得只有你才愿意听我说这么多,听了我这么多负面的情绪还会一直鼓励我不嫌弃我。每次我都要跟她说很多遍好朋友就是该在这个时候陪伴和倾听她才好受一些。
在我看来,好朋友不求能时时有福同享,雪中送炭才更显真情可贵。但什么时候,我们跟好友倾诉烦恼都开始有所顾虑?
04.
我是一个慢热又闷骚的人,很多时候情绪在心里千回百转,不擅表达便只能寄托于读读写写。在我看来,文字能传达我所不能表达的,所以我的朋友圈曾一度自带#长文慎点#的标签。每每和朋友相聚,好友们都爱打趣我回去后朋友圈肯定又要写作文了,通常我都顺着她们的玩笑让她们等着1000字长文。虽说是玩笑,但其实我也乐在其中。因为我挺喜欢写些什么纪念难得的相聚,算是记录自己生活里开心片刻的小小仪式。有时候看到发的毒鸡汤能给别人一些共鸣和能量而感到喜悦跟满足,但有时候听到别人打趣我矫情的玩笑心里又稍稍的有些在意。于是,我下意识的不再发大段大段的文字,想要更精炼的表达自己心里的想法。再后来,我朋友圈发的越来越少。不是不想写些什么,而是打着打着字,不知道该写什么了。
写作对我而言是一件开心的事,能够以文字跟他人分享些心情或是带去点温暖也别有意义。但如果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可能不被他人接受,我就有些不知所措了。
05.
《黑镜》里的女主角为了取悦他人提高评分在家里对着镜子锻炼笑容,我们在朋友圈里积极向上很少抱怨。我们不由自主的想展示我们最好的一面,分享生活里的美好,收获朋友的赞和一些真心的评论,这并不是坏事,但同时,我们偶尔的吐槽和伤感的情绪又该何去何从。我们变的缩手缩脚,我们不敢随心所欲做自己,自己消化自己烦恼。
想跟每个人说,希望大家都多些包容,生活里太多烦忧,不求能理解他人,但可以的话在他人难过之时至少不去打扰。
想跟每个不敢做自己的人说,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目光,做好自己人生的主角。勇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不一定非要在朋友圈,总有途径。
还想跟每个伤心难过的人说,有情绪就发泄,有烦恼就倾诉,总有人愿意倾听,愿意陪伴,直到一切变好。
想给你个拥抱,愿你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