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教育
(一)日本近代教育的概况
明治维新是日本的指导思想是“文明开化”和“和魂洋才”。日本废除封建教育,建立西式近代教育。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一样,向西方派遣留学生,聘请洋教习,兴办西式近代学校,但也有不同之处。
1、教育体制:建立中央集权制教育管理体制,废除了封建教育体制,建立资产阶级的新教育。明治政府在中央设立文部省,主管全国的文化事业,并兼管宗教事业。1872年颁布的《学制令》,在确立了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在全国建立学校教育体制,规定全国实行中央集权式大学区制。
2、初等教育:明治政府十分重视初等教育的普及,实行收费制。
3、中等教育:1876年颁布的《中学校令》把中学分为寻常中学和高级中学。19世纪末,日本建立起了完善的中学教育体制,包括中学,中等技术学校和女子中学。
4、师范教育:明治政府在全国建立师范学校,大力培养师资。
5、高等教育:1877年,日本建立了东京大学,标志着新大学运动的开端。
6、《学校令》:1886年日本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法令,统称《学校令》,包括《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中学令》《小学令》,分别对高等教育,师范教育、中等教育、基础教育进行了规定,其中《帝国大学令》规定了东京大学改称帝国大学。
7、《教育敕语》:《教育敕语》成为了日本近代教育思想的指导纲领。它分为三段,第一阶段说明了日本教育的根基源于传统的“忠君爱国”的伦理道德思想,第二阶段说明了日本伦理道德的具体条目,第三阶段说明了日本伦理道德具体条目的普遍意义,并要过国民遵守。《教育敕语》的日本近代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标志着日本近代教育被纳入到了天皇制国家主义的政治轨道,加重了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色彩。
(二)教育思想——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
福泽谕吉,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加,代表作有《劝学篇》《文明伦之概略》《文明教育论》。主要思想如下:
1、论教育的作用:
(1)通过知识的学习发展人的智力,培养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
(2)通过道德教育培养民众,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念,提高民族自尊心;
(3)通过体育提高国民素质;
(4)强调遗传、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同时发生作用。
2、论智育
(1)智育目标: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智慧水平,培养思考事物、分析事物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2)发展智力应该教给学生与社会生产联系紧密的经世致用的知识;
3、论德育
(1)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平高低,不仅在于智慧水平的高低,还反映在德育水平状况上;
(2)福泽谕吉竭力反对向学生灌输封建道德教育;
(3)德育在学校实施的同时,应有学校协同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共同实施。
4、论体育
体育锻炼的目标,旨在使身体健壮无病,精神活波、愉快,体育应被列为必修课。
二、日本教育的发展
(一)20世纪初至20年代末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教育敕语》
2、《大学令》
①大学的目的是通过传授国家需要的思想和知识,培养高水平的人才;
②允许设立私立大学和地方公立大学;
③大学可以由几个学部组成,也可以设立单科大学,修业年限为3~4年;
④大学的招生对象主要是预科或高级中学高等学部的毕业生,经过考核后方可录取。
《大学令》的颁布极大地促进了日本各类大学的发展。
(二)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三)《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
1、《教育基本法》的主要内容
①确定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和平的公民及社会的建设者;
②全体国民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③尊重学术自由;
④培养有理智的国民,不搞党派宣传;
⑤国立、公立学校禁止宗教教育;
⑥教育机会均等,男女同校;
⑦尊重教师,提高教师地位;
⑧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该得到鼓励和发展。
2、《学校教育法》是《教育基本法》的具体化,主要内容:
①废除中央集权制,实行地方分权;
②采取“六三三四”单轨学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高中以实施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目的;
④将原来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为单一类型的大学等。大学以学术为中心,传授和研究更为高深的学问,培养学生学术研究和实验能力。
《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颁布,否定了战时军国主义的教育政策,为战后日本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学校教育法》使战后日本教育系统有了法律保证。
(四)20世纪70—80年代的教育改革
1、20世纪70年底:
①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目的是为每一个人的终身成长和发展打下基础;
②国家有责任提高公立学校课程内容水平,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制定长期的、经过充分论证的教育政策;
③对教育改革发挥巨大威力的是教育者本身,应保证教育者具备较高的水平和特长,对教育工作充满自信和荣誉。
2、20世纪80年代:“临时教育审议会”在1987年的咨询报告最具权威,提出了教育改革应重视个性原则、国际化原则、信息化原则和向终身教育体制过度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