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上学的路上,多多说十一想安排出去玩一次,说不定十一后老师又会让大家写一篇关于十一的作文。她顺口说:只有真的是符合逻辑的,编的听起来就是假的。
前两天看她写了一篇将近两页纸的作文<<我喜欢>>,写的是她的猫咪,写了她怎么遇到它们,怎么和它们一起玩,写了小白跳楼,她的伤心,以及小黑陪她睡觉,她的幸福。虽然,有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问题,语言也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感受得到她真的喜欢。
后来,她又给我分享他们老师让分享自己的兴趣,全班将近50多个孩子,只有6个分享机会,她努力争取,最终最后一个机会给到她,她分享了自己喜欢给妈妈做饭,讲了她很早就开始学习怎么做饭,妈妈很忙,也不怎么会照顾自己,她经常给妈妈创造惊喜,她感觉做饭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昨天她说:她做了一个恐怖的梦,梦见妈妈不见了,找了很久很久,最后发现还好只是一个梦。
昨天她请自己的娃娃在床上睡觉,大小几十个娃娃,有很多都是她在抓娃娃机上抓的,她有一个梦想:去世界各地抓娃娃。
昨天她说想送给她的一个朋友一个娃娃,说她看到有一天这个朋友因为想要一个娃娃在卖娃娃那里哭,她妈妈不允许她买,我说:我听阿姨说他们家娃娃也多的放不下了,她才不买的。
我还顺便说:现在的孩子都很少缺什么的。
她说:有两样东西是孩子们都缺的!
我很好奇地问她:是什么?
她说:是爸爸妈妈的时间。
我说:我小时候也缺爸爸妈妈的时间。
她说:但是你有你姥姥的时间啊。
我说:你也还缺妈妈的时间吗?
她说:我缺爸爸的时间。
我在想,我们父母在用什么喂养孩子的情感、精神和身体的胃口,那这些很可能影响着孩子终生追求的东西。
前段时间,看一篇文章,夫妻两位是高级工程师,年轻时努力工作,孩子也培养的很优秀,最终孩子们都在北京定居,两位老人家成为了空巢老人。虽然作者立意是要剖析空巢老人的社会问题,但在留言区一位访客留言:"关键词:年轻时拼命工作,没时间照顾家庭。"
很多人普遍注重物质,注重房子多过了家,往小里说就是很多人为了更大的房子努力工作,而不是家的经营,除非孩子还小无法离开家庭,否则随着他们羽翼渐丰,就会越飞越远,归巢的几率越来越低。
从社会层面说,集体意识和选择导致了大家共同努力抬高了房价,而且越炒越高,导致男人结婚的成本越来越高,女性选择配偶的时候硬件成为了重点考量标准。
结婚很难,生孩子就更是要权衡很多,养孩子更是一场持久战。而归根结底,是谁把自己架在了火上,如果说是这个社会,还不如说是每一个人自己。
前段时间,听一个朋友推荐了一个楼盘,带老公去看,看完后:老公慎重地问我,你不是最讨厌炒房的人吗?你是不是准备成为一个你讨厌的人?
听他这么说,我是挺不好意思的,就放弃了投资的念头。是的,成为一个因为投资而赚到钱对我而言的意义远不如把关注点放在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的意义更大。在这一点上,我和老公的价值观是趋同的,估计这也是我们在巨大差异下唯一趋同的东西。
所以,一个家对一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如今,很多人都不再开火做饭,我们出门哪里都可以住的时候,"家"对一个人的意义决定了他/她会不会是一个幸福的人,因为家是我们与他人链接的最小单位,也是我们活着的核心意义所在?如果缺少这方面的思考,缺乏这方面的努力营造,再奢华的豪宅,再多的存款,这一切在我们弥留之际都会是一场梦。
给自己一个"家",让自己的身心时时得以滋养和安息。唯有这个认知,我们才会知道父母之与孩子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我们不是监工,不是老师,不是那一个拼了命想让孩子成功的人,而是那一个普通的父母,希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是底线,也是目标。其它的就听天由命了。努力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家的感觉,唯有这种感觉才是家的味道,它不仅给孩子童年的幸福,也给了她关于生命真相的明确答案。生活就是如此,不是大富大贵或是成功与否,那些都太狭隘,完整的人生,对普通人而言,就是日复一日过好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