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学时,有些老师和家长认为某些同学不是读书的料儿,最终导致这些同学自暴自弃,即使有时间也不会用来学习,因为他们认为读了也不会懂,结果考试可想而知,成绩一塌糊涂,然后这些所谓的“不是读书的料儿”的同学对自己心理暗示:“果然我不是一个读书的料儿!”接下来便是不休止的恶性循环,一个有可能学好的同学最终彻底沦为老师和家长心目中的“不是读书的料儿”。
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一个对情境的虚假的定义引起了一种新的行为,而这种行为让最初虚假的猜想成真了(a false definition of the situation evokesa new behavior which makes the original false conception come true)。
回归到异地恋这个点上,其实不难发现,一开始,很多人就悲观地断定,异地恋很难,十有八九会分开。然后,在异地的过程中,每当关系出现任何问题或摩擦时,都立刻归因——果然异地就是很难。同时,自身也因为怀揣着“异地艰辛”这一信念,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不去主动为维系和提升两人的关系付出努力。
这个过程就是一种自证预言——你为你们的恋情预言了一个消极的结局,于是,不管你是不是这样想,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的态度和行为都在将你们带向那个结局。
为什么人们倾向于做出消极的自证预言?
1.消极的自证预言减轻了对未知的焦虑和恐惧。因为,相比没有收获,人们更害怕失去,有消极的答案才会最大程度消除这种不平衡带来的负面情绪。失去100块钱带来的悔恨,会大于捡到100块钱的欣喜。
2.消极的自证预言和人格有关。那些容易陷入消极自我人格的人一般自尊感较低,他们总是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倾向于给自己负面的评价。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评价是消极的,他们会低估自己改变境况的能力,从而导致了消极的结果。
怎样避免消极的自证预言?
1.改变你的语言。避免“永远”、“总是”和“绝不可能”这些极端的词语。
2.提升自尊。停止消极的自我暗示,学会接受他人的赞美,并做一些自己擅长的事情。
3.对于异地恋来说, 真诚是最重要的,双方要根据对方的时间表来安排固定的通话时间,但不要过度沟通,同时要保证一定量的面对面沟通。
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的时候,人会产生焦虑不安。人的平衡机制会努力地去消除这种焦虑所引起的不平衡,我们的头脑中会催促自己尽快解决这种不确定,给未知一个答案。很多人会觉得自己非常害怕在悬而未决中等待,这种不确定感是这样地令人无法承受,因此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只为了得到一种确认感。这种对不确定的忍耐力其实是判别一个人是否成熟的其中一个标准。
——分割线——
自证预言让我想到了悲观主义。
心理学领域也有“熵”(Entropy)的概念。积极心理学假设所有生物体对于个体发展、进化都有着本能的诉求,而熵的存在,使个体的能量得以调节和保存,不至于无止境地追求进化而把自己累死。熵会命令生命体尽可能付出少的能量,它启动时,你会感到舒适和放松。换句话说,熵是懒惰的根源。
悲观主义则是熵的一种具体表现。悲观主义者的确要比乐观主义者少付出很多努力。他们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比较现实,不会超出预期。动机不高,信念不高,目标实现的结果自然无法令人满意。
行为经济学中的“损失厌恶”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尽管损失厌恶是一种普遍心理现象,但悲观主义者比常人更加缺乏面对损失的勇气。
悲观主义者倾向于给未来一个消极的论断,这样他们就不用担心会失去什么。当结果不好时,他安慰自己“早就料到会是这样”,减轻了内心的失落,甚至为自己没有额外付出而窃喜;当结果好的时候,他会认为是自己运气好,偶然捡了个便宜而已。
Reference:
Knowyourself.
Wikipedia.
Shanshowa.
Tiny Feic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