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收玉米的女婿们
又到一年农忙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玉米飘穗,叶子舒展,迎风而动,适时低头,迎客而立。想起以前收玉米的时光,不亚于秋收之战。引用下农村生活带来的影响:
"柳村的两年深刻地改变了我,让我在做事情时,有一种接了地气后朴素的勇敢;让我明白自己就是一株庄稼,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我的坦率和信念,其实都是被柳村养大的。
作为一个古老农耕民族的子孙,假如在很年轻的时候,不曾被乡土的风吹干过汗水和眼泪,也是一种遗憾吧。″
以前除了家姐,都在外工作求学,父母二人忙于农事,甚是辛劳,节奏也慢。有邻居也嫁到姐家村庄,好心告诉姐夫哥:你快去吧,家里庄稼只余老人的,还在地里呢!姐夫哥忙不迭的,开上农用车,带上工具,携儿带女,浩浩荡荡,全家来助阵。常说,人家忙一秋,咱要忙两季。倒不怠慢,忙进玉米地。掰玉米,用镐砍倒玉米杆,放出一条路。然后钻进密密的玉米地,叶子有点扎,刺人,一般需长衣长裤,隔一断距离,把玉米"咔嚓″一下利索掰下,扔向一堆,然后用袋子装满扎口,把车开地里,满载而归。回去后还要趁晚上时,把玉米外衣剥开,码成一排,绳子吊屋外檐下,三五个一起,交叉一压,吊成一串串,金黄色的装点,甚是壮观。还有青嫩未熟练的,直接煮了,这种清新,绿意,新鲜,是粘牙的甜。
有时因为玉米粒甜度高,常有青色,白色的虫附在里面,把此处当成宫殿,蠕动着,软软的,不忍看,不忍摸,总是就着地一磕,让它出来。晚上,稍事休整后,开始剥玉米衣,唠东唠西,互相逗趣,欢声笑语,解了乏意。剥好一垛垛,方才睡去。没有失眠,沒有抑郁,一觉到天亮。这种酣眠是体力劳动者的专享。
到后来母亲做了手术,身体虚弱。姐夫哥在外打工。老公便自告奋勇回去,早晨凉爽,带着幼女,一家三口,车驶地头,直奔如青纱帐的玉米地。孩子找一平地玩,或钻来钻去。只要听见人声,便不慌,这大天大地就是她的玩具,目不暇接。于是,玉米地是主场,我们是主力。老公带着眼镜是书生,入得田里是武生。手脚麻利,入乡随俗,我们皆是农夫。图快贪多,一下子要扛两袋。大家都让他悠着点,别累伤了。装完后再一趟一趟开四轮车卸家里。互帮互助,想起从前好多乡村爱情故事皆是在田间地头萌芽,共续,牢不可分的。是乡间往事的绝配。
后来娃得上学,地也少了,逢秋事姐弱肩扛得起。和两三个闺蜜组合,成临时战队。带上点心水果,忙于鏖战,乐此不疲。三个女人一台戏,忙着,累着,收获着。正午依然是骄阳,秋雨倒也识趣,不下甘霖,只听得玉米地里传出爽朗舒畅的笑声。收拾停当,找邻人兄弟帮忙来拉。玉米杆直接作为肥料耙到地里,脱粒后的玉米芯或卖了,或冬季烤火。新玉米加工的玉米面,玉米糁,黄澄澄,可爱版,你懂滴。我家的兄弟由于离家远,疏于农事,荒了农忙节气,常常问起时已过了。
现在有几年沒收秋了,那种刺剌闹闹的感觉渐少了。今年外甥女男朋友善解人意,主动请缨,心疼我姐一个人忙碌。这无形中如接力棒,一个个传递下去。你留的汗水,你走的足迹,庄稼不欺,云记得,月记得,星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