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盼着长大,读书了盼工作,理想满满的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现实扇了自己一个大耳巴子,又想回到读书时单纯的状态,然而还得硬着头皮往前走。有多少人经历过这样的心路历程?还记得你第一次工作时青涩的样子吗?刚踏上工作岗位的你,是否曾有过困惑,是如何慢慢开始适应职场的?
时代在发生着变化,我父母那个年代是子承父业,我妈因为外公在商贸公司工作,于是也顺理成章的进入了并一直从事商贸工作;到了我这一代,开始有自己的选择,周围大部分的人会在一家企业里呆上一年两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再考虑更换工作的问题;十多年后的今天,似乎职场新人们更换工作的频率开始变得越来越高,一言不合就换工作,我做HR的时候,常常看到有所谓的“如何管理90后”“90后职场心态调查报告”等之类的文章或报告,还有专场的培训让管理者们学习如何贴近和管理职场新人,让人员流动率不那么高。对于职场和新人们来讲,一开始就从事一份工作并且稳定的发展下去,变成一个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人们有了更多更丰富的选择权和尝试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体验什么是更适合自己的工作,这固然是好事:任何说教都比不上体验,了解工作最好的方式就是有机会体验职业的真实样貌。然而也有很多人换着换着就迷茫了:我到底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这篇故事里的来访者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希望自由独立的她顶着父母要她回家乡工作的压力,在省会城市、上海等地都成功应聘,然而最终都因为各种原因离职,沮丧的她回到家乡进入一家英语早教机构做老师,却又因为理念的问题再次离职,两年内“认真地”换三份工作的经历,让她对自己产生了质疑:是不是我的能力不行?是不是我的性格与大家不能很好的相处?或许,是我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
接连的碰壁令人低落,自信度越来越低,当务之急,是要让她先振作起来,提升自我效能感。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CCT)认为,自我效能感强的人能对新的问题产生兴趣并全力投入其中,能不断努力去战胜困难,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效能也将会不断的得到强化与提高,相反,自我效能感差的人总是怀疑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遇到困难时一味的畏缩和逃避,人们需要有恰当的自我效能感。在咨询中,我们一般会用四种方式去提升人们的自我效能感:
成就经验:自己以往的成功经验——“我试过,我可以”
替代经验:观察别人相信自己处于类似情境也可以——“他都可以,我也能”
社会鼓励:强化鼓励——“你很棒,你一定行”
情绪状态:激发情绪和情感——“为了……我一定要……”
这当中最常用的就是“成就经验”,也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成就故事分析”了:通过自己以往的成就故事,找到优势,增强信心,并尝试技能的迁移。故事里的来访者正是用了成就事件,发现自己以往的优势。
有了对自己的信心,接下来就是要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因为这位来访者的兴趣、能力领域是比较清晰的,所以就围绕这些领域的工作本身来看即可。来访者之所以之前更换工作频繁的原因有两点:
1、只知道不适合自己的有哪些,不知道适合自己的有哪些;
2、对职业“想当然”,不了解职业的真实样貌,就贸然前往。
对于第1点,可用职业价值观或者展望未来的方式梳理对理想工作的诉求,看到什么样的工作环境是来访者目前特别看重的;对于第2点,赵昂老师让来访者通过详细的职业调查,比如职业访谈,实习,兼职,体验工作等来了解职业的面貌,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在澄清来访者对自己和工作的认识,学会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来访者过去虽然更换工作比较频繁,但这些尝试也是有意义的。赵昂老师说:“在生涯发展中,探索与尝试其实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不仅对未来发展有价值,而且本身就是生涯发展中重要的部分。”要提醒一点的是,每次的探索和尝试都需要有的放矢,适当总结,否则尝试完了,没有提炼出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下次在不同的地方碰同样的壁,探索和尝试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最后,无论进入哪个领域,都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如我当年,在职场有10多年的HR工作经验,再进入到职业生涯规划领域时,虽然有之前较为丰富的职场经验,也可以迁移相关技能,仍需要从初级阶段慢慢做起。赵昂老师说:“在这段适应期里,没有什么比提升能力更值得做的了。”“与其盲目纠结,不如先发展起来,认真的积累不会白费。”与大家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