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第一次吃福鼎肉燕,我想你会第一口就爱上她。
她给人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神秘感与惊奇,皮薄如纸的一张肉燕皮却能给味蕾带来满满的厚实感与丝滑清脆的口感,我想这里面的讲究必然不容小觑。
北方有些地方已经开始下雪了,而福建的天气慢悠悠的还停留在夏末,不过今天也开始有了丝丝凉意。
早上五点多,天空慢慢开始泛白,中心市场的早灯还亮着,这个时候去市场只为买热乎乎的猪腿瘦肉,和一些可以掐出水的新鲜蔬菜,不然去晚了,品质必然受影响。
我想对于所有的吃货而言,不愿错失任何一种美食。
昨晚和南平浦城的吃友说起福鼎肉燕,她说她们大浦城也有肉燕,而且是摆酒席和逢年过节少不了的一道汤品,不过她对她们浦城的肉燕倒是提不起兴趣,觉得闻着味道怪怪的。我说肉燕源于浦城,不过福鼎的肉燕更具一番滋味,倒可一尝。
在福鼎坊间有俗语“吃一个太平蛋,配一个太平燕,保你一生吉祥永平安”!她寄予人们真心的祝愿,美好的憧憬。
肉燕是福建著名的传统美食,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相传,早在明朝嘉靖年间,福建浦城县有一个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家居山间,吃多了山珍海味便觉流于平淡。于是,他家里的厨师取猪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撒上适当的番薯粉,擀成纸皮如纸的皮和切成小方块,包上肉馅,做成扁食,煮熟做成汤。大人吃在嘴里只觉得丝滑清脆,醇香沁人,取名扁肉燕。后来在浦城流传开来。
福鼎本无肉燕,是乾坤年间福宁府太守李拨的厨师,将肉燕带到的。乘热,敲至糯、绵,敲得越久越好,直到整堆粘在板上几乎抓不起为止。将肉筋剔除,和上细筛过的管阳、叠石等山区的优质番薯粉、精盐水揉合成肉胚,比例是严格的。所谓“各师各法”,口味、质量就有好坏之分,形状、手艺便有优劣之别。技术可以传授、可以学习,技巧却不能,得靠自己的多年积累和悟性。有的师傅制作的燕皮薄如白纸,洁白光滑细腻,散发出肉香,食时颇有燕窝风味,非常的爽口。故肉燕也成了为周边县市的送礼佳品。
其实制作肉燕的工具很简单,一个木槌,一根杆面棍,一块板床。只见,师傅飞舞着木槌,如雷霆之速,转眼间热乎乎的猪腿肉锤成了肉泥;再把肉泥放在床板上,像打太极的一般,只见肉泥由胚变团,由圆变扁,再撒上一定比例的番薯粉,抹匀;然后上下左右转着用擀面棍擀薄,撒粉、抹匀,用棍子卷起来;接着抽出棍,擀擀薄,展开,撒粉,抹匀…,之至燕皮薄如纸。
馅是精肉、葱,包是箸头挖一点往燕皮一角一压一卷,捏住两端轻轻扭和拢,水一粘,成品肉燕色微红而白质香。这样的肉燕口感才让人惊艳。
肉燕一般都烧汤,但切记过火,一沸二沸即可。酸辣是不可或缺的调味品,福鼎肉燕的馅特点是融入了很多的福鼎味道,鲜、甜、酸、辣。
肉燕是福鼎的特色小吃之一,吃上一口你肯定会爱上她。外地游客每当来到福鼎都要美美的吃上一碗爽口清脆的肉燕,才称得上我福鼎,不枉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