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背井离乡、异地漂泊已是一种常态。我们有太多的计划要完成,有太多的梦想要实现。
正是这些计划和梦想,让我们不断放弃与父母的相处,心里总想着,爸妈总在那儿,以后有的是机会。
但是,有没有认真想过,我们到底还能陪父母多久?
网上曾流传过这样一个计算公式:
假如一年中,只有过年7天才能回家陪父母,一天在一起顶多相处11小时,若父母现在60岁,假设活到80岁,我们实际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只有1540个小时,也就是64天。
64天,就是我们以为的来日方长!
1
人生很长,
但能陪伴父母的时间真的不多
漫长人生,能够分给父母的时间竟只有64天,很多人表示不敢相信。
按照这种方式计算得出的答案虽未必准确,但其中的残酷却很真实,有人陪父母的时间甚至都到不了64天——
“我是重庆人,在武汉工作,一年就春节能回家一次,一般能有5—7天的假期。7天里,大概还有三四天要出门和亲戚朋友聚会、应酬,真正能留在家里陪妈妈的时间大概只有一两天了。”
“妈妈今年50岁,如果妈妈长寿活到85岁,那在她剩下的35年时间内,我在她身边的时间最多2个月,而最少只有1个月!”
“我老家河南,已经在重庆定居10年,儿子也已7岁,差不多也是春节才回老家,一般就是6天时间,真正在家的时间不超过1天,而且回河南过春节,是隔一年回去一次。”
“父母如果能活到85岁,还有23年,隔1年回去陪他们1天,能陪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只有11天了。”
多年前,国内有大型调查机构曾针对25-50岁的中等收入群体做过一项调查:
63%的人每年和父母团聚的次数少于3次,这些人每年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平均为78小时,即3天6小时。
即使那些回家频繁,甚至能跟父母住在一起的人,陪父母的时间也没比64天多到哪去。
“大学毕业后我一直住在家,但工作也是早出晚归,所以真正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只有晚上到家吃饭的1个多小时,就算这样,有时候坐在父母对面,我也是掏出手机玩个不停。我发现,我能跟朋友煲1个多小时电话粥,但是不愿跟父母多说几句话。”
看到这里,很多人几近哽咽,猛然意识到,人生很长,但能陪伴父母的时间真的不多。
不能陪在身边,常常给父母打电话也可以聊以慰藉吧。
可即使是打电话,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前段时间,湖南卫视播出的综艺节目《儿行千里》中提到一个问题:你能做到每天与父母通电话吗?
有位观众说到:“上学的时候还能坚持一周两次,上班后差不多一个月一次吧,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我都不会主动和父母打电话。”。
有的观众说,每天打电话不知道聊什么,有的觉得电话里的父母太唠叨,还有观众觉得,每天在朋友圈会发自己的生活,让父母看到就够了……
很多子女就这样坚信着来日方长,肆无忌惮地消耗着有限的亲情。
2
渐渐老去的父母,
不惜接受虚假的关怀
没有我们陪伴的父母,非常孤独与无助,他们成了“空巢老人”。
在中国,近1.7亿60岁以上的老人中,有40%以上过着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生活。
而新闻中的一幕幕悲剧正彰显着“空巢老人”困顿的生活境遇。
2015年3月14日,陕西省延安市一位独居老人在家因卧床吸烟引发火灾,不幸遇难;
2015年11月14日下午,湖南省长沙市一名95岁的抗战老兵,因忍受不了孤独,从3楼跳下身亡;
2016年11月,陕西省西安城南一小区里,一名70多岁的老人离世半个月后才被发现;
还有的老人因缺少陪伴,只能从他人身上寻找虚假的“关怀”。
这也是各式各样的保健品屡屡让老年人成功入坑的原因。
有一本叫《空巢》的书,书中写了一位自称是“真空级空巢老人”的80岁老母亲——“孩子们已经远走高飞,老伴也已经撒手人寰,我仅有的妹妹也在千里之外的北方。没有亲人陪同我过周末,甚至没有亲人一起过春节。”
她有个儿子,定居伦敦:“最近一段时间,我与儿子通电话的时候都很想知道他下次什么时候回来。他总是说还没有安排,还没有安排。等他有安排的时候,我还在这个世界上吗?我已经有三年没见过我儿子了。”
她有个女儿,住在纽约:“她不但不理解、不同情、不支持,还要横加指责。这就是我自己的女儿,我自己的孩子……”
后来,她遇到了卖保健品的小雷:“她那么细心,那么体贴,她将我当成自己的母亲。那种细心和体贴带给我的幸福感让我淡忘了自己的孤独和处境。我好像不再是生活在社会边缘的‘空巢老人’了。”
这位老人生病了,送她去医院的是小雷。医生问是她的女儿还是儿媳妇。她回答医生:“哪里会有这么好的儿媳妇啊。”
小雷向她推荐保健品,她自然是照单全收。
“不管小雷向我推荐的那些保健品和器械对我的身体有没有用,它们都能够给我带来幸福感。因此我的钱花得痛快、花得开心、花得心甘情愿。想起来真是荒唐,我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从来没有给我带来这种幸福感。”
这位老母亲,其实就是我们父母的真实写照。
他们和骗子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明明知道钱花得不值,明明知道一切温情都只是假象,他们为了有人陪伴,依然心甘情愿上当。
诚然,父母的生命和孩子的生命本就应当各自独立。
可是,人之暮年,对于亲情的渴望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一位很少见到自己子女的“空巢”老人说:“孩子们走后,我和老伴儿突然变得特别亲……之间那种相濡以沫的情绪变得空前浓厚。我们俩的病床挨着,各自躺在床上,伸出手,正好可以牵住彼此的手。我们就这样躺在病床上手拉着手,连护士看到都笑话我们,说我们比初恋的情人还要亲密……有一个决定,应当算是我和老伴儿最后的决定了。这个决定我们谁都没有说,只是彼此心照不宣。那就是:如果我们中的一个先走了,另一个就紧随其后,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以承受一个人的老年,一个离世,另一个绝对无法独活。那样实在太孤独了,在孤独中,人的尊严也会丧失干净。”
3
没人愿意父母老去,
但谁都阻止不了这天到来
很多子女都认为,尽孝好像不用着急,父母会一直等在那里。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恰恰是这种不着急,让我们忽略了岁月正在一点点剥夺父母的年华。
等我们着急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毕淑敏在文章《孝心无价》中说:“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都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当年,季羡林接到老母亲病危的消息,他日夜兼程赶回去,却只见到一副冰冷的棺材。
邻居老太太告诉他,母亲曾说——
早知道你出去了就不再回来,我真后悔当年让你出去。
季羡林听完,趴在母亲的棺材上痛哭不止。
后来,他写下散文《永久的悔》:
“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同样,回想起自己的母亲,任正非也充满悔意。
当年,接到母亲被汽车撞伤的消息后,任正非心急火燎地从国外赶回国,可母亲已经不行了。
“我真后悔没有在伊朗给妈妈打一个电话。因为以前不管我在国内、国外,给她打电话时她都唠叨:‘你又出差了’,‘非非你的身体还不如我好呢’,‘非非你的皱纹比妈妈还多呢’,‘非非你走路还不如我呢,你这么年纪轻轻就这么多病’……”
“我想伊朗条件这么差,我一打电话,妈妈又唠叨,反正过不了几天就见面了,就没有打,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憾事。如果我真打了,拖延她一两分钟出门,也许妈妈就躲过了这场灾难。这种悔恨的心情,真是难以形容。”
“我看了妈妈最后一眼,妈妈溘然去世。”
贾平凹在《我的父亲》中写道:
“也不曾想到父亲最后的离去竟这么快。以往家里出什么事,我都有感应,就在他来西安检查病的那天,清早起来我的双目无缘无故地红肿,下午他一来,我立即感到有悲苦之灾了。经检查,癌已转移,半月后送走了父亲,天天心揪成一团,却不断地为他卜卦,卜辞颇吉祥,还疑心他会创造出奇迹,所以接到病危电报,以为这是父亲的意思,要与我交待许多事情。一下班车,看见戴着孝帽接我的堂兄,才知道我回来得太晚了,太晚了。”
“父亲安睡在灵床上,双目紧闭,口里衔着一枚铜钱,他再也没有以往听见我的脚步便从内屋走出来喜欢地对母亲喊:‘你平回来了!’,也没有我递给他一支烟时,他总是摆摆手而拿起水烟锅的样子,父亲永远不与儿子亲热了。”
4
余生很长,给他们留点时间吧
小时候,他们是我们的全部。
他们总在旁边担心着、支持着、关心着、唠叨着。
(公益广告《妈妈的等待》)
后来我们渐渐长大,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开始“离巢”了,虽然不舍,他们还是努力说服自己,给了我们最宽厚的爱——适时放手。
他们也从不愿打扰我们的生活,哪怕只是说一句“不忙了,就多回家看看”。
但那个时候我们或许还不知道,银发、皱纹、眼花这些岁月的痕迹,有一天也会悄然降临到自己父母的身上。
相信很多人,都是在某个瞬间发现了父母的这种变化。
不知哪天起,妈妈开始经常发微信讲一些身边发生的小事:邻居的小孩学会走路了,菜园里种的菜吃都吃不完……
虽然爸爸说得少,但是妈妈总会不经意地提起,你爸爸说你怎么样怎么样。
他们虽然在跟我们细数家常,但言语间其实都是对我们的想念。
我们跑得越来越快,却没注意到他们越走越慢,我们越来越强的同时,他们也越来越老。
哪天我们猛然回头,才发现他们已老到走不动、看不清、也记不住了。
他们一遍遍地教我们,电视里面那个字怎么写。如今,他们一次次地问我们,电视里面写的是什么字。
他们还停留在原地,等我们归来,我们却来去匆匆。
他们有多少要说的话,刚到嘴边,又咽下。
他们要的一点都不多,就是有空多回回家,能多打个电话问候下。
“孩子们工作压力都很大,每天奔波、上班已经很辛苦了,作为父母,我们不会要求孩子天天来看望,经常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就是最大的安慰了。”
周杰伦的《外婆》里,有一句歌词一直很打动人心:
“外婆她的期待,慢慢变成无奈,大人们始终不明白,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块。”
父母老了,我们能给的爱不能再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