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这首小诗摘自《诗经》讲述的是作者对故园不再,人事皆非的感慨。虽然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并不晦涩,但有多少人能解其中味?毕竟诗是小众的文化,不太讨浮生的欢喜,经常待在孤独的一隅,绽放无人问津的美...顾此,必须感谢愿意花一分钟来解读它的你,因为诗,也许也需要一个知音。而长久伫立在历史的围墙上,它所能做的,不过是等待。当你走近它的同时,仿佛更明白自己,所以有通透的欣喜。
试想想,快节奏的生活下,所有时间都被碎片化,能抽出一点闲暇来品味一句话已是如此艰难,更何况要在这个盛大而空虚的小时代里,读懂一个人?
或许,才华和孤独总是相依而生。总有不少有名的艺术大成者不止一次在自己的作品流露出孤独,而且这种感情比芸芸众生要来得强烈许多。早前有张国荣演唱的“有谁共鸣”,同是歌手的刘若英曾唱过:“我想我会一直孤单,就这样孤单一辈子。”电影《美人鱼》里一首插曲也暴露了周星驰内心深处的落寞:“无敌是多么多么寂寞”,不管他们多么超凡脱俗,“拥有一个真正懂你的人远比有一个爱你的人幸运”这句话放在他们身上,与千百万人一样,都是斩不断的愁肠。
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寻觅知音的路上屡败屡试?不可否认,强大的社交网络以及更强大的社交工具已经帮我们达成了几千年以来都不敢想象的空间穿越,人与人的在线交流沟通已经不再话下,在众多便捷的app当中有一个很火的微信,在微信众多很火的圈子当中我们乐于缠绕在最大最深的朋友圈里,却每天忙着在上面“应酬”而非“深交”。
比起微时代的快,从前的慢,更让人怀念。书信很慢,但字字走心,车马很慢,但步步相牵。自从有了科技的捷径,人对线下沟通交流这件事的态度变得轻慢了。相比之下,面对面的交谈,实实在在的相处,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显得如此高。
慢慢地,大家都在变懒,懒得相见,懒得表达,懒得在乎是否有人真正在乎...于是彼此达成了一个很悲剧的共识:“有时候,不打扰,也是一种关心。”其实,懒的背后,是怕失望。于是人们往往把放在“寻找知音”的注意力转移到工作,读书,艺术,以及审美情趣的提高上,不知不觉中生出不少好品味来。于是,眼耳鼻舌身意对知音的标准又变得更“毒”更“辣”了。
读懂一个人有多难?审视一下自己,就会找到部分答案。心态上的积极和行动上的消极永远是天敌。Take one step foreword! 摆脱轻度自恋和重度懒惰的心魔。多点笑容和耐心,去村庄里,去大海边,去每一个可以呼吸到人情味的角落,去听他们讲出每一个让你热泪盈眶的故事。要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不停行走,不停寻找。
正如徐志摩先生所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