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妈妈问我,表弟进了微信里的家族群,可不可以也把我拉进群里。一开始我是有所顾虑的,马上在脑海中假设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各个亲戚会点开我的头像,看我的朋友圈,说不定还会来加我,这样就能看到包括那些屏蔽了家人的所有朋友圈,那我就得在添加新的亲戚为微信好友之前删掉那些朋友圈,而有些又是我舍不得删掉的,那我就会陷入一个麻烦且尴尬的处境。最后为了不让她难做,我还是在设置里把“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关掉之后便进了群。
朋友圈完全或者不完全屏蔽父母,本来就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绝大多数年轻人的微信里都有一个“亲人”的分组,并且这个分组的使用频率并不低。另一些不用这个功能的人,只不过是把不想让爸妈看到的东西发到了微博、空间或者日志上而已。这是全世界年轻人的共同担忧,在欧洲,因为父母一辈的人越来越多地使用Facebook,导致年轻人成群结队地转向其他社交平台。“爸妈关注了我的Facebook”也成为年轻人感到最可怕的事情之一。
我们没有杀人放火,可有些事情就是不想让家人知道。
在后台的互动中,对于“为什么我们不想让爸妈看到朋友圈的所有内容”这个话题,我也得到了很多很有意思的观点和想法。
「屏蔽其实是一种保护」
虽说父母与孩子应该尽可能地与孩子做朋友,但三十年的隔代是实实在在摆在那儿的,并且这三十年是社会翻天覆地改变的三十年,成长环境与价值观的差异加上在传统观念中父母本身就是一个“领导者”“管理者”的身份,再怎么做朋友,与同龄人相比起来,和父母的相处总会有代沟。在这个背景下,屏蔽其实是一种保护,它给我们和父母留下一些空间,以减少我们因各自价值观不同而产生的冲突。
代沟并不能一夜之间消除,它需要父母对新事物保持一颗热忱的心,长年累月的交流沟通,儿女的理解,才能慢慢让代沟渐渐变小。但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随着年轻人的成长,我们会形成自己独有的三观,并且有可能因为三观不一致与父母发生冲突,而有些父母却总喜欢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子女身上,所以父母与子女的代沟也经常不减反增。但相爱本身就是一件需要让步与求同存异的事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我们将“同”的地方展现出来,“异”的地方不谈也罢。与父母相处,只要彼此都开心,不就好了么。
「不想让他们过分担心」
记得上次去广州参加高校乐队比赛的时候,我乐队的鼓手在台上晕倒了,事后他跟我说他完全不敢跟家里人讲,反正事情已经过去了,也没有什么大碍,不必要让千里之外的家人过分担心。
出门在外求学工作,因为父母的牵挂,导致一丁点儿风吹草动都会因为那成百上千公里的距离被无限扩大,我们总希望父母眼中的自己坚强乐观又独立,但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哪有谁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呢。有时我们充满了负能量,在朋友圈里深夜矫情,或是不小心让身体抱恙,若是让他们知道,必定会引起轩然大波,紧接而来的就是一连串的焦虑、关心和穷追不舍的问候。其实有时候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糟糕,只是距离的缘故让投入他们心湖里的小石子变成了一颗巨大无比的陨石。
所以啊,我们总是“报喜不报忧”,让你们看到我一个人在外也能过得很好就够了。
「秀恩爱」
“我在朋友圈夸我男朋友的爸爸好,因为他爸爸是开服装厂的,所以会时不时地拿新衣服给我。当我发完朋友圈后,没有多想所以没有屏蔽我爸,我爸居然吃醋了,说养了我那么久不曾说过他好,尴尬......”
这是我在后台收到的最有意思的留言了,当时我回复道,我要是你爸我肯定更吃醋。
无论父母知不知道恋人的存在,大多数时候人们秀恩爱时都会选择屏蔽父母,一来是为了避免在父母心中留下一个“整天不务正业就知道谈恋爱”的形象,二来...大概是怕父母吃醋??让爸妈们少点感受到“养的那么多年的白菜竟然被猪拱了?”“我花了那么久教我儿子穿裤子你居然让它一秒钟脱掉了?”这样痛心疾首的想法。(笑)
「奇奇怪怪的流行内容」
快速更新换代的信息爆炸时代,流行的东西平均两个星期就会变化一次,父母肯定难以追寻每一次流行的事物,而我们也无法想象他们看到我们对着王思聪、张继科喊着“老公操我”时心中的惊愕程度,不想在发一张葛优躺的图片并配上“我已经是个废人了”之后接到爸妈的电话,询问你最近怎么开始喜欢葛优或是哪里受伤骨折瘫痪了。
每发一次他们所不解的流行内容就要大费周折地解释一遍,所以发这些内容时便干脆屏蔽了父母,反正奇怪的流行内容也没什么营养,只图一乐,过几天它就会被新的流行内容淘汰,我们也许更愿意与父母交谈的是一些更有营养的事情。
在父母的眼中,朋友圈是一个了解子女的窗口,在这个窗口里有所选择地让父母了解,其实并不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在一段亲情关系里,我们需要求同存异,也希望通过共同的努力让代沟日益缩小,让“分组可见”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少,可以聊天的话题变得越来越多。
毕竟,谁也不想与父母的聊天界面只剩下“儿寒乎?欲食乎?”和转账记录。当然,要是能多收几个红包,我们也是很乐意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