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佛学,其中关于佛学的基石"缘起性空",解读其精髓,尤为启发,聊聊一二。
“缘起性空”涵义简单讲,万事万物都是受因果律支配的、不由自主的、瞬息万变的聚合体。
其中两个重要观点理念:
一,本来无一物
最接近本源的解释是说,所谓不存在,并不是真的不存在,而是说一切事物都没有自性,都不能自主,都是由很多元素通过各种机缘暂时聚合,又迅速消散的产物。
我们可以看一朵云,这朵“云”只是我们为了方便起见给某一团水蒸气取的名字,它在实质上并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很多水蒸气的分子因为各种缘故暂时聚拢在一起,这就是佛学所谓的“缘起”。
这些水蒸气分子一边聚、一边散,风稍微大一点就散光了;或者遇到冷空气,凝结成水珠,变成雨水落下来;从来没有一个稳定、实在、能自主的形态,这就是佛学所谓“性空”。
“缘起性空”,这就是佛陀历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悟出的那个“道”。佛学的各种理论、戒律、修行方法,都是从“缘起性空”这四个字上生发出来的。
二,看山不是山
现在你可以试着用“缘起性空”的眼光重新看看万事万物,你会发现眼光一变,全世界就立即改观了。云不再是云,山不再是山。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惟信有一段很著名的话,说自己在参禅之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之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后来功力深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很多人理解这段话,都是从人生境界的角度出发,但如果从佛学的角度来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普通人的感受。
当你知道“缘起性空”的道理以后,山在你的眼里就不再是山了,而是无数石头、土壤、植物的短暂聚合体,瞬息万变,弹指间就死掉了几棵树,弹指间又碎掉了几块石头。
我们只是出于沟通和理解的便利,才把这一团变动不居的,由无数各式各样的东西临时排列成某个形状的“集合”叫作山。
你能见到的任何事物其实都不是单个的事物,而是由若干事物排列出来的集合,而无论是排列物还是排列方式都在瞬息万变。恒常不变的状态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无常”这个概念最本质的涵义。
于是我们看到,任何事物,在空间上看,都是无数元素的集合;在时间上看,那些元素都在不断地增减和变化。所以,一个叫“山”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一切名词都只是我们为了沟通和理解的便利而创造出来的。
这些名词一经创造,人们就错误地认为一个名词总会对应一个事物,那么名词既然是确定的,它所对应的事物也就应该是确定的。这样一来,人们对全世界的理解从根子上就都错了。
我们用今天的知识来看,“缘起性空”揭示出了一个很严峻的语法问题。名词概念虽然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必要工具,但这种工具有着很大的缺陷,会严重歪曲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这就好像我们生来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的,一辈子都摘不掉。即便是佛陀也没办法帮我们摘掉这副眼镜,但好消息是,他可以告诉我们这副眼镜的颜色和折光率,让我们知道该怎样修正我们看到的景象。
所以一些著名佛经对语言文字有一种特殊的警惕性。
从上面两个重要理念折射两个启发,尤为重要。
第一,你看到的恒定现象都不是本来。
你能见到的任何事物其实都不是单个的事物,而是由若干事物排列出来的集合,而无论是排列物还是排列方式都在瞬息万变。
比如如果你和某人有缘,恋爱结婚,生儿育女,这就意味着你们组建了一个家庭。但是,世界上真有“家庭”这样一种东西吗?如果说有,它能做得了自己的主吗?它是确切不变的吗?显然都不是。
这就是说,“家庭”是没有“自性”的,仅仅是一些因缘使你和你的配偶聚合在一起。
因缘和聚散永远不停,所以家庭里的人口时增时减,时多时少。
如果只剩下你一个人,“家庭”还存不存在呢?
如果说存在的话,你在未婚的时候不也是一个人吗?
未婚的时候是你一个人,丧偶之后还是你一个人,凭什么前者就不是家庭,后者就是家庭呢?
合理的解释就是:家庭是一种虚幻的东西,因为某些因缘而生,却没有自性,不能长存不变。
第二,任何文字和语言的表达都有其局限性,不拘泥于表象
比如我们经常会说,看清一个人不是看一个人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一个人到底做了什么。经历和做的事才是塑造事实的本身。
那么综上,我们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任何通过人类表达出来,存在的事物或现象,都是由我们的人类文化属性塑造出来的主观世界。
我们接受前人古人千年的文化补养,可能并未获得抵达世界的真相和究竟的方式。
那么以前我们看待事物,一直执着索要的真相,可能并不是事物的本来啊,那么我们追寻的目的是什么,佛学最好的精髓,是能够帮助你拿掉世俗大众认为的假定真相,去看待背后的一点玄机和高度。
比如,你在面对公司会议上,一堆人因为观点表达,意见不合,争得面红耳赤,这时你看到的就真是他们的真实观点吗,如果不是,是否是因为其他利益的博弈,其他人格属性的不同,那么反推断,公司没有办法高效形成统一决策和行动时,是否是我们背后的人才系统人才招聘有问题,是否是我们系统机制有问题。
这样思考的好处,是不会把我们受限在当下的乱像中,因为乱像是暂时的表现,背后却是机制和环境的塑造,我们思考的应该是,是否是环境和土壤出现了问题。
不要执着当下的核心含义也正在此处,很多人在当下的决策都是急促的,自己内心和解了一个合理方案,就被当做了解药,快节奏的当下,这样的处理方式也没有对错,只是说,造成我们这样快速决策的原因,一定是我们思考不够,不断向外界妥协,不断让自己的原则尽失,所以才会让你急促,焦躁,焦虑,然后用那句“对事不对人”开始对身边人也不抱善意,而很多时候,良好的环境才是塑造高品质产品的要素,恶劣的环境只会低效和损耗,很多公司员工抱怨心累,也正是如此吧
所以公司面对市场竞争时,产生内部折损和低效,一定是创始人在面对行业没有想清楚,所以没有原则,另一种是想清楚了原则,却一直被市场改变,没有坚守。
那么我所表达的并不是说,跟随市场随时应变的机制是好与不好,因为很多互联网公司是小步迭代的方式,在资本助推下,瑕不掩瑜,也成长很快。
我想说的是,在学习佛学精髓中,是否还有另外一种可能的智慧,经营之道:
叫从容不迫,宠辱不惊
叫不随波逐流,原则坚守
叫做时间的朋友,坚持保守主义那份长久之道,基业长青。
有位非著名人士这样说道:
我们每个人都一样
只是在面对各种境遇危难时
有的人选择坚守
有的人选择另辟蹊径
孰好孰坏,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那位非著名人士就是我,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