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一下自己怒火的“沸点”
“哐当”——孩子把椅子弄倒了。母亲反射性的暴怒,并严厉的斥责孩子:“又是这样!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不知道这样很危险吗?你可让我省点心吧!”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孩子没有能达到母亲的期望,她们就很容易生气。
仔细想来,如果我们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够而惹得他人不快,就会觉得自己像是被全盘否定了一般,简直没有比这更让人难过的事了。反之,如果因为自己的欲望或者恶意惹得别人生气——比如自己被欲望冲昏了头,跑去偷了店里的糖果;或是嫉妒优秀的朋友,让自己的内心困苦不堪——那我们便会觉得,别人生气也是情有可原。
然而,每个人生来就有些缺点的,比如缺乏计划,笨手笨脚,做事慢吞吞……若不是因为自己的恶意,而是因为这种自己无法改变的性格缺陷惹得别人生气,那么,我们便会觉得自己这个人被别人否定了,内心便苦闷不堪。
像这样的事,已经不单单是孩子们片面的想法。父母对孩子的精神攻击,已经成了一种严峻的现实。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因为父母们的支配欲望过于强烈,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设想,改掉那些坏毛病。
以此为例,我们是不是也该审视一下自己怒火的“沸点”呢?如果你存在“无知”的烦恼,也就是说,你认为周围人的无能和笨拙是不可原谅的,那么,你怒火的沸点,可能这跟富士山上的热水差不多(富士山气压低,水很容易沸腾),有点过低了。
如果你对周围人的无能能够一笑了之,却不能原谅他们因恶意而犯下的错,那么你怒火的沸点维持在了平均水平。
本文选自小池龙之介——《别生气啦》,喜欢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