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纺织业的日子一直不太好过,一个是国际贸易环境的影响,各个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正在限制中国纺织品的国际市场;另一个就是现实自然环境的需求,越来越恶化的自然环境正在对纺织品的生态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政治环境我们个体没法左右,但现实环境确是关乎全体人类的生存。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几年关于纺织业的可持续性越来越多的被人关注,目前我们谈论得最多的还是在材料的循环再生上,材料的循环再生就减轻了废弃物污染的压力,这对地球环境来讲当然是具有可持续性的。
以往我们谈到循环再生纤维就会讲到几个塑料瓶制成一件新衣服,但是这样的循环再生却没有解决纺织业本身的环境污染问题,每年废弃的衣服还是一样在影响着我们的环境,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谈论到了“textile to textile”循环再生,从传统的简单的物理再生到更具优势的化学再生,再到更前沿的生物再生,这几年各大化纤企业都在努力,市场上打着“T to T”再生纤维招牌的产品越来越多。
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材料是不可能无限循环的,每一次循环都会伴随着材料理化性能的下降,最终还是要被废弃,所以这里就不得不寻求最终的解决方案-可降解。
循环再生解决了材料来源的可持续性,而可降解才是解决环境可持续性的最终方案。
关于可降解,正在修订中的标准GBT 20197中有具体的定义,可降解是指材料在自然界各种条件下,能最终完全降解变成二氧化碳或/和甲烷、水及其所含元素的矿化无机盐以及新的生物质。
自然界各种条件包括有氧、厌氧,土壤、海洋、江河湖泊等,材料在各种环境下的降解是不同的,有的在有氧环境中可以降解但在厌氧环境中就不可以,有的在海洋环境中可以降解但在淡水环境中就不可以降解,所以材料可降解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便丢弃废弃物了,我们还是要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再把各类废弃物放置到各自所适宜的降解环境中去降解。
影响材料降解的因素,除了环境,材料本身的结构也是主要的因素,材料的分子链、分子量、结晶度、亲/疏水性能等都对材料的降解有决定性的影响。材料分子链越长,能够发生降解的部位就越多,就越有利于降解;材料的结构支链越多越有利于降解,树状结构的分子链比线状结构的分子链更有利于降解;材料分子量大、结晶度高,分子之间结合紧密,越不利于降解;材料的亲水性好,材料内部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就多,就越有利于降解。了解这些材料结构上的影响因素,对在结构改性上研发可降解纤维是有帮助的。
关于纤维的降解,我们还要关注那些假降解的行为。
目前降解纤维的生产一类是靠新型的生物基纤维来实现,因为现有开发出的生物基纤维大部分都呈现出比较好的可降解性,但是需要声明的是生物基纤维并不就等同于可降解纤维,因为还是有部分生物基纤维是不可以降解的。对于传统不可降解的纤维,目前业内普遍的做法是在纺丝液中混入一些可降解元素,这些可降解元素可以促进纤维废弃后的降解,但是这类纤维就很容易出现假降解的行为,由于选用的降解元素不同,有一些纤维中混入的降解元素本身是降解了,但却没有促进纤维大分子降解,最终呈现出的是纤维粉碎化,导致产生很多的微塑料。
纤维的降解,目前能够商业应用的还不是很多,一是部分可降解材料理化性能还不够优秀,另外就是成本还比较高,市场接受度还不高,与循环再生纤维一样,可降解纤维的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