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的高额彩礼

菜市场里,刘婶捏着茄子,压低嗓门:“张家闺女定了亲,彩礼二十八万八!” 周围几个脑袋立刻凑近。眼神里搅拌着羡慕与盘算。

这年头,彩礼数额成了婚恋市场的硬通货。明码标价,童叟无欺。街头巷尾、茶余饭后,那串不断攀升的数字,总能烫着人的耳朵。

彩礼本是古礼。一丝红绸,几斗新谷。裹着对新人“丰足”的朴素祈愿。

不知何时起,温情的祝福变了味,成了攀比链上最刺眼的刻度。李家嫁女收了二十万,王家便觉面上无光。咬牙加到二十五万。张家一看,岂能甘居人后?

层层加码的戏码,在无数饭桌上演一场关于“面子”的军备竞赛。无声无息。把本该属于两个年轻人的烟火人间,压成了秤盘上冰冷的数字。

这数字背后,是两代人价值观的剧烈碰撞。父母辈大多生于物质匮乏年代。“高彩礼”在他们眼中,是女儿后半生的“安全垫”。是自家在村头巷尾“挺直腰杆”的底气。

年轻人呢?城市高昂的房价。摇摇欲坠的工作。一眼望不到头的“996”。早已耗尽了为“面子”买单的力气。

于是,“谈婚论嫁”这面照妖镜一立,温情脉脉的面纱被撕开。赤裸裸的现实横亘中间:一边是父母固守的“行情”与“体面”,一边是子女渴求的喘息空间与婚姻本质。

亲情与爱情,本该是生命中最柔韧的藤蔓,却被这沉重的数字,压得咯吱作响,几近断裂。

我认识一位朋友,与女友相恋七载。谈婚论嫁时,女方父母一句“30万,一分不能少”,如冷水浇头。男孩父母是老实巴交的果农,30万,意味着挖空家底,再背上数年债务。

女孩夹在中间。一面是父母的“为你好”与“别人怎么看”。一面是恋人焦灼无奈的眼神。那些日子,两人相对无言。空气里弥漫的不是甜蜜,是绝望的窒息。彩礼成了横亘在两人之间的刀。刀锋所向,皆是旧日情分。

我们不禁要问:当婚姻的起点被标上价格,真情还剩几斤几两可称?

大同那场沸沸扬扬的“订婚强奸案”,案卷里,那笔高额彩礼竟被诡辩为某种“性同意”的筹码。何其荒诞!

河南濮阳那位女子。半年内辗转五名男子。骗取190万彩礼。更是将这场“买卖”推向了犯罪的深渊。

彩礼的异化,已非简单的家庭矛盾。它像一面扭曲的镜子。映照出人性在物欲裹挟下的贪婪与畸形。当婚姻被当作交易精打细算,真情自然成了最廉价的添头。

所幸,并非所有故事都走向绝境。

甘肃等地开始尝试套上笼头——倡导彩礼不超过五万、八万。这微弱却清晰的信号,是理性回归的曙光。

更令人动容的,是那些在夹缝中突围的年轻人。

如故事里那对新人,最终选择“零彩礼”领证。婚礼简朴至极,没有车队喧嚣,只在农家小院摆上几桌家常菜。

新娘一袭简简单单的红裙,新郎胸前别一朵红花。仪式虽简,两人眼里的光,却比任何金饰都耀眼。

女孩改口唤婆婆那声“妈”。老人递过那张藏着棺材本的存折。轻声说:“不是给亲家,是给你们小家。” 倔强的壁垒,在笨拙却真诚的爱意面前,悄然融开一道缝隙。

彩礼最终定格在一个和解的数字上。存进了共同的未来账户里。 月光下,院角的桃树悄悄结了花苞。无声预言着新的生机。

彩礼的秤,能量出黄金的重量。量不出真情的厚薄。能称出世俗眼光的分量。称不出两颗心贴近时的温度。

婚姻之路本就不易。风雨兼程中,若只以金钱为锚,再华丽的船也难免触礁搁浅。唯有以真心为帆。以理解做桨。以共同面对风雨的勇气为龙骨。方能穿越生活的惊涛骇浪,抵达平凡的彼岸。

彩礼再高,终究只是浮世虚张的价码。

而两颗紧紧相依的真心呢?愿意在柴米油盐中互相打磨,在人生风雨里彼此搀扶。

这才是婚姻殿堂里,永不贬值的真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