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对同一件事,会经常出现截然相反的两个观点,当看到A这样说的时候,觉得很有道理,看到B那样说的时候,也觉得很有道理,然后,反而不知道自己该持有什么想法了。如何在这些相互争持的观点中保留自己的思考,保持自己的判断呢?
我们对一些观点无法判断,往往是因为自己的认知系统中,没有一个标准的推理准则,所以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或者,对于一些听上去有道理的说法,却不知道有道理在哪里,对于一些听上去觉得没道理的说法,也说不出没道理在哪里。
所以,要对一个观点有自己判断,必先掌握一套推理准则,然后用这些推理准则去判断自己所听到的观点。逻辑学就是提供这一套准则的工具。
下文是我在读逻辑相关书籍的一些体会,当然,我是以一个入门小白身份写下的体会,所以浅显。
1“有逻辑”是什么样的?
我们说一个人说话有逻辑,其实就是指这个人说话有理有据。所谓有理有据,就是两步:
第一步:说出你的观点,即论点;
第二步:说出支持你的观点的相关证据、原因,即论据,在有些逻辑学书籍中,称为前提。
上面这两步,就组成了论证。
例子:
家乐福比沃尔玛要好,因为那儿的东西要比沃尔玛便宜10%。
在这个论证中,论点是家乐福比沃尔玛要好。论据是那儿的东西要比沃尔玛便宜10%。
所以,这算是一个有理有据的论证。
2.如何进行有逻辑的判断?
然而,有理有据是第一步,下一步就要考虑理据是否得当。
继续上面的例子,说话者认为家乐福比沃尔玛要好,原因是家乐福的东西比沃尔玛便宜10%。现在论点和论据都很清楚了,但是,是否存在说话者没有明确说出来,认为是“不言而喻”的观点在里面呢?这个“不言而喻”,就是隐含的前提条件。
在这个例子中,说话者从“家乐福比沃尔玛便宜",得出家"乐福比沃尔玛好"的结论,可以得知,说话者认为价格是判断一家超市好不好的标准。这个就是隐含的前提条件。
识别了论点、论据和隐含的前提条件后,就要对它们进行判断。可以问三个问题帮助判断思考:
(1)论点是否清晰?
(2)论据是否有力?
(3)隐含的前提条件是否站得住脚?
还是继续讨论这个例子。
论点是清晰明确的——家乐福比沃尔玛要好。
论据是否有力?——家乐福的东西真的比沃尔玛便宜?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出家乐福东西比沃尔玛便宜10%的?有相关证明吗(比如小票)?价格的比较,是基于同一件商品或者质量相当的商品吗?如果两家的东西质量不一样,质量好的东西当然会贵一些。
隐含的前提条件是否站得住脚?——用价格作为衡量超市好不好的标准,恰当吗?是否还应该考虑其他因素?比如地点、便利程度、服务态度、购物环境、店铺装修环境等。
经过上面一系列的问题,可以得出,说话者的这个论证其实不是很严密的。因为其很容被质疑和反驳。
3.看上去似乎是矛盾的观点
我们经常会看到两个针锋相对的观点,都说得很有道理。但是,如果运用逻辑工具分析,其实它们不是在同一频道上论证。
例子:
A:长远来看,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矿物燃料都会被耗尽,比较实际的替代方案就是太阳能。所以我们应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发展太阳能。
B:我不同意。石油、煤炭、天然气还足以满足当前需求,尤其是石油,专家说现在全球油气产量增量超过消费增量,所以根本没有必要转向太阳能。
分析一下A和B的论证:
A的论证:
A的论点:我们应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发展太阳能。
A的论据:长远来看,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矿物燃料都会被耗尽,比较实际的替代方案就是太阳能。
B的论证:
B的论点:没有必要转向太阳能。
B的论据:石油、煤炭、天然气还足以满足当前需求。
表面上看他们是持相反观点的。但进一步看,他们是在不同的维度进行论述,A是认为从长期考虑,应该发展太阳能,B是则认为目前不需要发展太阳能。所以,他们的争论不在同一频道。
那么,如何才是在同一频道的争论?假如我是B的话,我该如何论证,才是对A的有效反驳?回到本文第二部分的三个问题,一一提问即可。
A的论点清晰吗?清晰。
A的论据有力吗?有什么证据证明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矿物燃料都会被耗尽?多久会被耗尽?有什么证据证明太阳能是比较实际的替代方案?
A隐含的前提条件是否站得住脚?A认为可以用太阳能作为替代能源,说明默认了太阳能不会被耗尽且已经可以作为一种能源来使用。问题是,有相关的技术能让太阳能转化为广泛、持续的能源吗?这些技术转换的太阳能,能否达到和石油、煤炭、天然气一样的动力?这些技术实施的成本如何?可以被广泛应用吗?
小结,当我们在判断一个观点时候,遵循以下流程:
找到论点、论据、隐含的前提条件,然后再针对三者提出质疑,以此来判断这个论证是否有理有据。
这样,我们在面对众多论断时,就能保持相对独立的思考,不容易被别人的言论带着走。
PS.逻辑是一种修为,本人修为尚浅,如有不妥之处,请不吝指出。
附,本文参考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