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在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哈姆雷特是唯一一个始终清醒且孤单的人。他高贵,正是因为他内心崇高的理想主义和满怀人文精神,然后命运的陡然突变,使得他在理想和现实间不断被撕扯,而他的悲剧正是源自于此。
悲剧,指的便是现实和理想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用流行的话讲就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然而但凡有灵智的生物都渴望灵魂精神的高级满足感,有理想有信仰才能丰满作为人格的精神体格。
哈姆雷特在第四幕的丹麦原野瞧见一支勇猛的大军为了不可预知的结果拼着血肉之躯,去向命运、死亡和危险挑战时他自愤道“一个人要是在他生命的盛年,只知道吃吃睡睡,他还算是个什么东西?简直不过是一头畜生!上帝造下我们来,使我们能够这样高谈阔论,瞻前顾后,当然要我们利用他所赋予我们的这一种能力和灵明的理智,不让他们白白废掉。现在我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方法,可以动手干我所要干的事,可是我还是在说一些空话:‘我要怎么怎么干。’而始终不曾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我不知道这是为了鹿豕一般的健忘呢,还是为了三分懦怯一分智慧的过于审慎的顾虑。”
初初读第一遍时并未太在意哈姆雷特的这段大独白,第一遍看《哈姆雷特》时或多或少并不十分理解他为何犹豫,在面对杀父弑君、乱伦霸妻的仇人难道不更应该向同样背负杀父之仇的奥斯里克那样持械闯入宫廷讨要说法手刃仇敌吗?
后来反反复复的多次阅读后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有了不同的感受,哈姆雷特身为丹麦王子又受到人文精神主义的熏陶在他听闻丧事前是一个内心充满理想主义向往美好未来的青年,很像是刚刚从学院里走进社会前充满朝气对未来充满美好幻想的理想青年,正如一块未经打磨的原石,尽管内含宝物仍需要漫长而细心的打磨才能成为钻石,只是世事无常崩塌的一切动摇了哈姆雷特的内心世界,而命运也没有给他再长一点的时间调和理想和现实,或者一位智慧通明的老者给他指引道路,而这位天性纯笃的王子他不得不做出‘非黑即白’的选择。
选择一旦做出,便无法更改。哈姆雷特迟迟不做选择,是因为没有一项选择能达到他心中理想的状态,为之后的悲剧买下了伏笔,想要光明磊落的行事,想要依靠语言和道德良知的压迫使得犯错的人自动承认错误并且付出代价在现实中尤其是王庭最高权力之争的情况下根本就是痴心妄想。所以哈姆雷特的悲剧,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也不是个例,每个时代清醒的人都会面临的选择,不肯蝇营狗苟的人,不肯行尸走肉的人,在他们的一生中会不断的被理想和现实打磨,可究竟是成为鹅卵石还是钻石却是自己为自己选择的结果。
一切的美好皆源于理想主义。
莎士比亚借由哈姆雷特说出的那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他所考虑的便是人为何存在,立足于何的问题。照着别人说的做,或者照着大多数人的做,很简单,但是作为一个人下定决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是需要足够强烈地坚定地理由,因为他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起全部责任。对于哈姆雷特而言,“报仇”的流血思想和“冤冤相报何时了”人文思想两相冲突,他要杀的人也不是街上随便一个人,而是在位国王,如果他想要光明正大的杀死仇人,就必须揭穿仇人杀父弑君的丑行,势必牵扯到他的母后,但他又因老国王的嘱咐不能牵扯到母后;而哈姆雷特若是使用毒药暗杀的方法复仇,那他不仅没有给老国王正名,同时又和那杀了老国王而登基的仇人有何区别,这是哈姆雷特所坚持的底线,这也是哈姆雷特品格高贵的所在。
世上从来没有一条路是完全正确的,每一个选项都包含未知的挑战。害怕死亡后的未知世界,或者说哈姆雷特尚未找到立足“活着”的基点。给他的时间若是再多一点,以哈姆雷特的智慧或许能找到一条平衡理想和现实的道路,或者就像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所说要是哈姆雷特能继承王位,一定会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能到了势均力敌的对手的肯定也是对哈姆雷特短暂而精彩的人生的一句赞美。
而莎士比亚更为伟大的在于他写的这出悲剧,是一副真正的人间惨剧。哈姆雷特最终也没能坚守住自己的理想更未找到一条出路,篡位者机关算尽也不过落得个丧命黄泉权力一场空的下场,王后合谋下毒害死老国王自己最终也被毒死,复仇的、争名夺利的、勇敢的、懦弱的、投机的、钻营的都死了。“你们可以听到奸淫残杀,反常背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以及陷入自害的结局。”
最后不得不再次称赞莎翁优美如诗般顺滑高贵的行文,即便只读其文字亦是享受。上文只得冰山一隅,宏大的篇章深奥的思想才是吸引一代又一代人孜孜不倦阅读的无形力量。若文中有误或歧义烦请指教。
写于2021.4.24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