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白居易有五律四百余首,其中最经典传诵最广的就是《草》,这也是白居易唯一入选《唐诗三百首》的五言律诗。
白居易的这首草,被编入了小学课本,是小学生接触最早的古诗词这一,又因其明白晓畅,所以这首诗人人能背,不过大多数人只会背半首,因为课本的编辑者在编选这首诗时,截去了一半,让这首诗从五首律诗变成了五言绝句。
诚然,被腰斩的半首《草》,主题明确,语言浅白,更适合小学生学习,而且变成五绝后,《草》依然是一首佳作。不过,被腰斩的《草》与白居易原诗意味已经有了变化,当我们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后,还是应该读一读白居易的原诗。
下面,小楼就跟大家一起精读白居易的原诗。
通释
原诗如下: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草》一作《赋得古原草送别》,据《唐摭言》、《旧唐书·白居易传》等记载,白居易十五六岁时赴长安应举,以此诗却谒见顾况,开始顾况很看不起它,就借他的名字调侃他说:“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等看了此诗,读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为赞赏,改口说:“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不过,《白居易集笺校》中考证,白居易十五六岁时在江南,白居易往长安至少在贞元五年以后,此时顾况已经贬官,饶州司户,所以以上记载并不可信,这首诗当是白居易青年时期所写。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离离,是指风吹茂盛的草摇动的样子。
首联点明题意“古原草”,“离离”二字先给人以春草丰茂的感受,又以两个“一”字复叠,开成咏叹,表达出生生不息的情味,强调原上草木枯荣循环,充满顽强的生命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颔联将草木生和一不息的生命力进一步形象化。在农业社会,有烧野的习俗,秋天时焚烧荒芜的野草,以草灰肥地,不过焚烧野草并不能烧掉野草埋在土里的根,来年春天,野草又会重新疯长出来。
这一联是前后串联的流水对,流水是指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相对,而是上下相承,两句不能互相脱离,更不能颠倒,在语言结构上有一定的前后秩序。流水对读起来有一种非常流畅的感觉。
这一联在声律上也很特殊,它使用了拗救。标准的格律要求,这一联应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上联“不”字应平而仄,于是对句“吹”字应仄而平,救了上联的拗字。于是这一联的平仄变成了“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上联是四仄夹一平,下联是四平夹一仄,上联唯一的平声“烧”字与下联唯一的平声“又”字被突显出来,成为了音节上的重音,“烧”字与“又”字的对比,突显出了古原草顽强的生命力。
流水对的流畅与声律拗救的奇绝,造就了这一千古名句。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远芳:绵延无际的芳草。
晴翠:阳光照耀下的绿草。
这一联是互文,旺盛的春草不仅经野火焚烧还能自生,而还绵延不绝,它侵入到古道上、荒城边。“古道”、“荒城”是两个富有荒寂廖廓之感的意象,反衬春草“芳”、“翠”的生机,同时,用“侵”、“接”两个动词画龙点睛,彰显春草生命的力量感。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尾联点题“送别”。《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泛指远行的友人,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
赏析
白居易的《草》是一首送别诗,自《楚辞·招隐士》的名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以来,草与别情就结了缘,古人写离别里常常会写到草,如王维“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不过,这首诗中的草,不仅仅是表达离情的工具,它有了更丰富的意涵。
诗的首联,便与一般送别诗中凄迷的草不同,古原草是生生不息的,诗以一个崭新的视角拓展了“草”在古诗词中的意涵。颔联将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形象化,野草每年秋天都会被野火焚烧,来年春天又会在春风中重生,这样不断焚烧与重生,让野草的生命有一种悲壮感。
野草不仅能重生,还能不断绵延,它侵入古道,远接荒城,展现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量。“古道”与“荒城”,赋予了古原草幽远寥廓的时空感,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内心产生了悲凉苍茫之感,激发了诗人对生命真谛的思索。
时空无尽,人事代谢无尽,生命的死亡与重生无尽,面对这“离离”、“萋萋”的古原草,诗人固然少不了离别的惆怅,但更多的是生命生生不已,人生进取不息的感悟。
正是诗中对草的描写,超越了离别之情,升华到对人生生命的感悟,所以这首诗才成为千古佳作。
文 | 谢小楼
精读《唐诗三百首》079:白居易《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