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晨:“妈妈,刚才那个阿姨夸我漂亮后,你为什么还要多说一句话呢?"
我:"哦。是吗?你注意到妈妈刚才说什么啦?"
晨晨:"你说‘我家晨晨不仅长得漂亮,她还很爱做家务哦’”
我:“哇,我家晨晨的觉察能力很强哦。这都被你注意到了”
晨晨听了马上开心起来。
我:“宝贝,那你再想一下,昨天有人夸你漂亮时,妈妈当时又是怎么说的呀”
晨晨:“你好像说的是,我还爱看书把”
我:“嗯,晨晨的记忆力真不错,妈妈当时说的是‘我家晨晨不仅长得漂亮,她还很爱看书哦’”。
晨晨:“嗯,对。你就是这么说的。”
我:“那前几天呢?前几天有人夸你漂亮时,妈妈又是怎么说的啦?”
晨晨:“妈妈,我不大记得了”
我:“嗯,时间是有点长了,不记得也很正常”。
我:“宝贝,如果现在有人问你,晨晨,你有什么特点阿,你会怎么说呢”
晨晨(想了会):“妈妈,什么是特点啊。”
我:“特点就是你比较特别的方面,比如爱做家务也算一个特点”
晨晨:“哦。对哦。昨晚吃饭时,我还帮拿出碗和筷子,分给家里的每个人哦。”
我:“对呀,这也是爱做家务的一个表现。
我:“宝贝,那你现在都有多少个特点啦?你说下看看”
晨晨:“我有2个特点啦。爱做家务,爱看书”
我:“还有吗?晨晨再想想”
晨晨(这娃时刻不忘漂亮这回事):“妈妈,漂亮算一个特点吗”
我(很平静):“嗯。漂亮也是一个特点。”
晨晨(有点得意洋洋):“那我有3个特点了哦。”
我:“嗯。还有吗?再想想”
晨晨:“爱跳舞算一个特点吗?我很喜欢跳舞”
我:“当然算啦。晨晨的小脑袋转得很快哦”
我:“还有吗”
晨晨(想了好一会):“妈妈,我想不出了”。
我:“嗯。那我们先一起数数晨晨现在有多少个特点啦”
一起数:“爱做家务,爱看书,漂亮,爱跳舞。”
我:“哇,晨晨一共有4个特点了哦。真不错”
我:“宝贝。你是愿意做一个只有外表漂亮的女孩子呢?还是想做一个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还爱做家务,爱看书,爱跳舞的女孩子呢?
晨晨(很肯定地说):“妈妈,我当然要做后面这个。不仅要长得漂亮,还爱做家务,爱看书,爱跳舞。”
我:"宝贝,那以后别人夸你的时候,妈妈还要不要像这样继续多说一句话呢"
晨晨:"当然要啦!"
我:"嗯。那看来以后妈妈得更用心观察,这样我就能发现我家晨晨还有好多好多特点啦,太好啦。"
晨晨:"我肯定有很多特点的。"
我:“嗯。宝贝,那你现在明白了为什么别人夸你漂亮之后妈妈都要再补充一句话吗?
晨晨:“妈妈希望我不仅漂亮,还希望我在其他方面也很能干”【这句话也是我平常对她说得比较多的一句话,没想到她记住了,而且在这个点上拿回回应我。小孩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得多呀】
我:“嗯,宝贝说得很对。我们不仅要长得漂亮,还要很能干哦。我们一起加油,来拉钩。”
晨晨(拉钩后):“谢谢妈妈”
然后晨晨又主动拥抱了我。5岁不到的孩子,她已经有自己的判断能力,知道我是为她好。
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前段时间,我带她一起去江南万达广场。开车出来到出口的时候,我没见到收停车费的地方,我当时就随意嘀咕了一句:“难道不用交停车费?”晨晨马上就接我的话道:“肯定是因为我漂亮,所以人家不收我们的停车费”。【后来刚好有个保安过来,我就问了下怎么交停车费,保安说江南万达广场开业一年内都免费停车。晨晨也听到了,一声不吭。】
听到她的这句话我当时整个人被惊到了!一个不到5岁的孩子,把漂亮误看得如此重要!长此以往,因漂亮而虚荣,虚荣又没有根基,那她的人生就昙花一现!
是什么导致了孩子有这种错觉?!我反思自己平常的教育,平常教育时我也经常对她说"女孩子长得漂亮还不行,还要很能干才行”类似说教的话。
这个事情严重地刺激到我了!我反思了一个星期一直找不到原因!直到第2周星期一下午,我得空去学校接她放学,出来时有人夸她漂亮。然后晨晨抬起头一脸得意地跟我说:"妈妈,你看,好多人夸我漂亮的!我也觉得自己好漂亮!"。那一刻,我顿悟问题出在那里了!是贴标签惹的祸!出去外面她经常会受到别人的夸赞“哇,这个小美女好漂亮啊!"、“这个小美女的睫毛好长好翘啊”等!几年下来,无形中,她觉得这就是她固有的特质了!
之前在上正面管教家长课堂,做标签的主题活动时,当时我就被深深地触动到了。但由于生活中贴标签实在太普遍了,平常动不动就对小孩说“你真聪明”或者“你真是笨蛋一个”、“你这个调皮鬼”等等,普遍到自己感觉要改变这一点实在太难了,触动过后也没就再深究。(由此可见,学习了,就要多运用、多实践)
贴标签的影响为什么会这么大?
心理学中有个词叫做“标签效应”(Labeling theory),是指当一个人被外界用某个/某些词汇描述和分类(也就是贴上标签)时,他的自我认同和行为会受到影响。
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标签效应”都得到了验证。上世纪5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的Edwin M. Lemert教授在进行药物成瘾研究时,通过大量的案例调查发现:很多年轻人的吸毒行为都和社会评价有关——“我这么干,因为我就是这种人(I do these things because I am this way)”。
“标签”具有定性导向作用。其中儿童最容易受“标签效应”的影响。不管是好的标签还是坏的标签,对小孩的行为导向都会很大,都会影响、阻碍一个人的个性意识和自我认知的体验。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电视剧《欢乐颂》里的“乖乖女”关雎尔。她从小就被贴着“乖乖女”的标签,吃什么,穿什么,说什么话,进什么单位,做什么工作等等,都得全部听父母的。二十多年来她一直顺从地过着父母早就规划好的生活。因为是“乖乖女”,她一直不敢做自己。直到有一天,她遇见放荡不羁的歌手,看到对方活得那么绽放、过得那么特立独行,她被深深地吸引了,即使对方经济很囧,即使对方的工作很不稳定,即便父母强烈反对,她都坚决要跟对方在一起!她此时发现自己循规蹈矩的外表下,其实内心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只是一直被压抑了!这个时候她第一次问自己: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要过怎样的生活?
经常被贴上“聪明”标签的孩子,会比较容易形成固定型思维,从而扼杀他们形成成长型思维的可能性。他会自豪于自己聪明的天赋,从而慢慢放弃努力,不再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提升。在选择任务难度时,他们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简单的、能够证明他们聪明的任务,而放弃向更难的目标发起挑战。
生活中,我们用心还会发现,如果我们老说孩子笨,孩子就真的显得很笨,老说孩子调皮,孩子就会一直调皮给我们看,老说孩子乖,孩子就会像小猫一样讨我们喜欢。成人如何看待孩子,不仅影响到孩子如何看待自己,而且孩子为迎合大人的需要,他们会把这些做出来。
育儿的过程中,唯有让小孩知道“我就是我”,而不是“我是什么”,才能真正增加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才能让他们真正活出自我本色。
既然贴标签对小孩的影响那么大。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一、多想想孩子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遇事,先别急着否定孩子的感受、下结论。 例如一个被说成“总是扔东西”、“总是撕书”的孩子,TA可能正处于成长中的敏感期,这是TA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一个被说成“总是弄坏玩具”的孩子,可能是因为好奇,总想将玩具拆开,他的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很强。这样多思考一层,不仅能避免给孩子贴标签,还能顺应孩子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鼓励孩子发挥天赋。
二、就事论事,不评价人。不去评价人,包括孩子的性格、智力、能力等等,而是只讨论当前这件事,描述过程。比如孩子搭了一个很漂亮的积木别墅,尽量不要说"你太聪明了"、"你太棒啦”这类评价的话。而是尽量描述“好漂亮的别墅,你是怎么搭起来的?"等。比起说孩子“懒”,不如说“你想想你怎么将自己的玩具收拾起来放好?”
三、别人夸小孩时,我们尽量多补充一句话。孩子出去外面,别人觉得小孩确实很聪明或者可爱,夸小孩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就像本文前面妈妈的做法一样,我们可以再多补充一句话,补充的这句话,一定要具体、对事不对人,比如,爱做家务,爱看书,等等。有时,补充完这句话之后,还可以对着小孩问一句:"宝贝,是这样的吗?"。得到大人的肯定,小孩后期在这方面也会努力表现得更好。
美国著名青少年学家阿黛尔.法伯说:“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力。”对孩子来讲任何时候都有成长的空间和改变的潜力。作为父母,我们要做到对事不对人,接纳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想法,邀请孩子共同解决问题而不是包办,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从而培养出内心有力量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