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新招,每段分成两部分管理,形成竞争,期待好的成绩。
我不禁大笑。福利待遇最差。就像牛,产不出奶,就把牛分成两组,谁产的多就为谁竖大拇指,哈哈,哈哈。
我们要尝试着抓住核心解决问题,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尝试着写个教育故事吧?
小魏同学说:“老师,我英语成绩一直都不好”。
我不知道怎么接他的话,太难了。转念一想,就顺着他的话问了一句:“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英语不好的?”
“从上初中。”他很迅速的说,好像不用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已烙在脑海里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
形成的原因应该有多个方面和多个层面,还有应激性次数的积累……
怎么破?
带着他向前,勿讲道理,勿贬低。一起做事情,见到进步就诚恳的认可。
晚上,我们一起做题,他老早做完,一副很无聊的样子,我们一起批改他的答案,“对9个”(试卷120分的话,可以得18分),他用那种习以为常的语气和面部表情怯怯的告诉我。
我没有接他的话,喊他帮忙一起核对其他同学的答案。过了一会他要求回座位做其他作业,我答应他回去。过一会他又无精打采的趴在桌子上,我再次喊他一起帮忙,他又欣然答应。我从内心觉得他是个挺不错的孩子。
回顾到此,我意识到之前老是想穷尽所有帮助学困生的想法和做法是多么的可笑,每天上课必提问他们,他们必不会,我又勉强的请他们坐下。久而久之只能激发他们内心对英语课堂的厌恶之前。
我应该怎么做?不用自己特别用力(其实是假用力),应该真帮助,比如可以提问较为简单的内容,抓住学生卡的地方,及时帮助,并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从而获得成就感,这样会越来越好。
这是一种以教(老师)到以学(学生)的转变。
今天在课堂上我就说以这种模式和学生学习了4句话,从读到翻译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我的讲解建立在他们行为后呈现的学情基础上,20分钟的时间,有一大部分同学都能流利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