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有七个地方是必须去看看的,这其中之一,就有寿县古城。
古城墙则是寿县的名片。对古城墙我是偏爱的,我始终认为古城墙是有生命的,它在那儿静静地述说前生往事、历史风云。它是有灵魂的,笑看人世间的繁华和落寞。它是有意志的,在历史轮回中独守那份坚持。
这是一个初秋的周末,空气中还弥漫着夏天的炙热。
从淮南市区到寿县开车要一个小时的路程,我和女儿在东淝河旁的广场停下,沿着淝河护堤走去。护堤上有二十四节气的彩船,栩栩如生。最早确定二十四节气的就是《淮南子》,寿县当然要宣传这个亮点。
远远望去,古城墙将寿县包裹起来,像是母亲护佑自己的孩子,也难怪,寿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有名的战役就有十几个,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淝水之战。
经过护城河上的一座拱桥,我们来到了城门前,城门上方两个雕刻的模糊的字‘宾阳’,一看就很有年头了,这是寿县的东城门。
进入城门,脚踩一块块被磨光的青石板,我仿佛看到历史长河中,无数的影像在我眼前闪现:繁忙的车水马龙,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兵器碰撞的刺耳声。
青石板的中间有一道深深的车辙印,那是被年代累积的年轮,述说着城门的沧桑。
从北宋熙宁年间建城墙,直到现在,这座古城墙已经历了900多年的风风雨雨,不得不要让产生敬畏之心。
进入瓮城,地上依旧是保存完好的青石板,右边是一个宣传寿县的大视屏,左边是花团锦绣中一副横幅:寿州欢迎您。抬眼望去,四周城墙显出斑驳的痕迹,还有一些野草从砖缝中顽强的探出头来。
穿过瓮城,是一条四五米长的石拱门,石拱上虽然有现代的痕迹,但依然可以看到一些古老的青石砖,在顽强的挺立着。墙两边各有一个石臼,不用想就是关城门用的,只可惜没有看到城门。
出了城门,爬上城墙,另有一番景色。一座石碑矗立在中央,上书:淝水古战场。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在寿县展开了一场决战,结果东晋仅以八万大军横扫前秦八十万大军,最终导致前秦分崩离析。站在城墙上放眼望去,淝水还是那样静静地流向远方,而那些人那些事,却永远的成为历史。这不得不让人感叹生命的渺小和无奈。
县城到处挂着红灯笼,仿明清建筑的木制楼几乎遍布大街小巷,当然是不是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不得而知,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去深究。路都是石板路,大概和城门的古色古香相匹配吧。
最让我惊喜的是,几乎每个街巷都有售卖大救驾的小店。一看到我们就说:到寿县,一定要买几个大救驾,才能证明你来过寿县。
‘什么叫大救驾。’我一脸懵逼。‘我给你讲个故事,你就知道了。’店主会立刻满脸兴奋地道,‘当年赵匡胤战败后逃到寿县,寿县的人们冒着生死危险留住了他,还把当地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他和他的军队。后来赵匡胤做了皇帝,感激寿县,便御赐这种食物叫大救驾,意为救了皇帝。买一些留作纪念是不是很有意义?’听着这样的故事,好奇心让我们赶紧买了几个。一看,不就是裹着馅料的月饼吗?只不过它是油炸的。不管怎样,这是皇帝吃过的东西,买了不后悔。
寿县还有三个古城门,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前去,还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没有品尝,还有刘安编撰的《淮南子》没有去拜读,还有楚文化博物馆没有去领略,还有廉颇、春申君墓没有拜祭。
还是等以后再来吧,古城寿县是要慢慢品味的,这正如历史是要慢慢品味的,是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