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社交恐惧症》作者王宇老师给我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讲解,我最大的感受是老师讲到很多的社交恐惧来自于自己童年的伤害。今天听智刚老师讲了他如何去一步步战胜这些恐惧,还有他的曾经的经历。可能有轻微社恐的人真的无法感同身受。当我们愿意去诚实面对自己,一步步找寻出路,我们已经在成长。
我身边也有一个同事,他自己说自己有社恐,我真的是无法理解的,因为平时他上课的时候在台上很自如的演讲,并且声情并茂,通常学生被逗得哈哈大笑。还有元旦晚会他表演相声也是非常精彩,有一次我们分享樊登读书会,他说他自己有社恐我简直觉得他在讲笑话,他分享的一个细节我很诧异,他说在他坐电梯的时候特别害怕别人进来,有那种深深的恐惧,像他那么优秀的一个老师怎么可能有这种感受,但是听王老师和智刚的老师的分享,我知道这可能是真的,每个人成长经历不同,我们反向过来去看待我们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会发现。我以前不太理解我们所谓的无条件的爱,其实大部份时间我们给到孩子的一定是有条件的爱,我们需要孩子达到我们的某项标准,才给孩子表达爱。
无件的爱对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这种伤害会带给孩子一生的痛苦,他们有可能一辈子都在寻找爱。一辈子从外界抓取自己想抓取的东西,比如说物质,比如说金钱或者没有很好的与人相处的能力。内心是无比匮乏的。
我们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我们要创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哪怕以前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从此刻起我们一起来给到孩子无条件的爱去融化孩子内心里的坚冰,用爱去感化孩子,比如我们可以经常这么表达“宝贝,妈妈在任何时候都是爱你的,不管你做错任何事,妈妈都是爱你的。”我刚才生气,我是对你做的那件事生气,和你的本人没有关系,你做那件事是因为什么什么原因,再一件一件的给孩子理一理,你会发现这句话具有非常神奇的力量。经常对孩子这么表达,你会发现你们关系越来越好,事情也得到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孩子也愿意听你讲话。那么这句话神奇的地方在哪里呢?它就是在表达一个无条件的爱。很多的时候我们可能不是不爱孩子,而是我们表达的方式有问题。比如说智刚的妈妈不爱他吗?一定不是,妈妈可能真的非常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她可能用了错误的表达方式,比如传达给孩子的是焦虑和不安的情绪,我们妈妈带好孩子的前提是保持内心的平和和愉悦,像水一样的柔软,孩子比我们想象中还要爱我们的,有一句古话是“儿不嫌母丑,狗不怨家贫”即便你这个母亲长得再丑,孩子永远是爱你的,而且他们对父母也是绝对的忠诚。你过得不好,他们也不敢过得很好。我们可以现在开始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用这些古老的智慧穿透我们的内心,使我们变得通透,让自己在经典的浸润里变得柔软而坚强。保持内心的平如和欢喜让孩子跟我们在一起感受到爱。也经常去给孩子们表达内心的爱和欢喜。活好自己,做好自己。预防大于治疗。父母爱孩子首先还是要学会爱自己,尊重和理解,接纳和包容。
那如果我们有着有社交恐惧症的家人,我们应该怎么去对待他们呢?作者从治疗这个角度出发,反向来阐述社交恐惧怎么样扭转和治疗,在治疗的时候我们需要怎么做这三个维度展开。
首先这个人要学会面对真实的自己,一个内心不接纳自己的人,用再多的技巧也是没有用的,再次要抛弃完美主义的思想。大部份社恐的人是因为对自己要求太过完美,而且如果自己做不到,另外再幻想一个完美的自己,所以就会撕裂。然后进而延伸一系列异于常人的举动,其实是在逃避。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自己我封闭,因为越逃避越恐惧。
如果有些行为导致自己无法控制需要进行治疗,那我们也需要去坦然接受,而不是让别人把你治疗成你内想要成为的人。心理治疗的目的是让这个人成为他自己,理想化自己我幻像是我不能接受我自己,只想在头脑中构建一个完美的自己。只有放弃自我,才能找寻自我。
最深层的原因还是价值 ,什么意思呢,一个人的价值是:当真正接纳自己的时候就会有价值 。有些人喜欢把自己价值化,价值化是什么意思,就是没有根,没有根就是没有爱,去迎合这个世界,用虚无的东西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要相信自己就是有价值的,哪怕什么都没有做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个人存在就是价值 ,内心要有这种强大的信念。心理治疗的意义就是让这个人成为他自己。打破幻象,看清自己,成为自己。活得真实而潇洒,成为自己的一束光。如果家里有这样的家人,对他表示接纳,也对他表达无条件的爱,理解和尊重,等他有一天想从那里走出来的时候一切就发生改变。有一天他跟你分享他的心路历程的时候,他也会感受到你给他的无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