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和预测未来,是人类本能的渴望,在科技发展愈发呈现指数化发展“奇点临近”的今天,未来显得更加莫测和吸引人。凯文凯利1990年代的旷世之作《失控》,基本准确预测了过去30年的科技发展轨迹,2015年末,他的新书《必然》试图描绘的是未来30年的科技发展方向,我愿意选择继续相信大神!是以精读本书,并笔记之。
0 作者序
凯文凯利认为计算机时代的真正来临是从计算机接入电话网并与之融合为混合系统开始的,即计算机联网后:“在那之后的三十年里,通信与计算之间的技术融合已经开始扩散、成长、开花、结果。互联网/Web/移动系统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进入到现代全球社会的舞台中心。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以这种科技为根基的社会经济经历了跌宕起伏,也见证了这个时代中英雄的兴衰更迭。”
计算机联网引发的趋势将会在未来数十年中持续增长,凯文凯利将未来科技生发的趋势总结为12个“现在分词”,并断言这12种必然的力量(或称元趋势)将会塑造未来的三十年。这12种必然的力量是:形成(Becoming)、知化(Cognifying)、流动(Flowing)、屏读(Screening)、使用(Accessing)、共享(Sharing)、过滤(Filtering)、重混(Remixing)、互动(Interacting)、追踪(Tracking)、提问(Questioning)、开始(Beginning)。
虽然书中对每一种力量都是独立论述的,但是它们并非独自运作,而是高度叠加、彼此依存、互相促进的,“分享”既促进“流动”又有赖于“流动”;“知化”需要“追踪”;“屏读”和“互动”不可分离;它们本身就在融合,有都处于成为的过程中,它们构成了一个运动的域。另外,这12种力量还是12个持续的动作,每一个都是一种正在发生的趋势。凯文凯利还说这些趋势将持续至少三十年。
“这些力量并非命运,而是轨迹。它们提供的并不是我们将去往何方的预测。它们只是告诉我们,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向哪些方向前行,必然而然。”即这12种必然的力量为未来几十年的科技发展指明了特定的方向。
1 形成 Becoming
1.1 科技是什么?
凯文凯利理解的科技不是人类的工具,而是一个新物种,和微生物、植物、动物一样。科技非但不是服务人类的仆人,反而人类才是喂养它们长大的奴仆。
科技产品有其内在生发的内生性力量,产品自打落地开始,就在循序渐进中以我们很难注意到的方式“形成”,而且这个“形成”和迭代的速率是不断加速的。
1.2 未来怎么来?
未来会以“进托邦”的形式来临,更准确的说,我们已经到达了进托邦。
“进托邦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变化的状态,是一种进程。在进托邦的模式里,事物今天比昨天更好,虽然变好的程度可能只是那么一点点。它是一种渐进式的改进,也是一种温柔的进步。”“这种微小的进步既不引人瞩目,也不鼓舞人心,极易被我们忽略,因为进托邦在产生新利益的同时,也在制造几乎同样多的新麻烦。”“进托邦很难被人察觉的原因,在于它是一种“形成”。它是一种变化方式不断变化的进程。进托邦本身就在变化成别的东西。虽然要我们为一种形态正在转变的软进程喝彩不太容易,但察觉到它还是非常重要的。”
在进托邦的时代里,“形成”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常常是过程中你毫无觉知,再回首时却发现已经被变化“欺骗”,具体有以下表现:
1、科技工具会永远不断的升级,并让我们永远成为“菜鸟”。
“无论你使用一样工具的时间有多长,无尽的升级都会把你变成一个菜鸟(也就是说,你会变成笨手笨脚的新用户)。在这个“形成”的时代里,所有人都会变成菜鸟。更糟糕的是,我们永远都会是菜鸟,并永远因此保持虚心。”
“在未来,我们所有人都会一次又一次地成为权力避免掉队的菜鸟,永无休止,无一例外”,而且“永远是菜鸟是所有人的新设定,这与你的年龄,与你的经验,都没有关系。”
2、我们将被“形成”的变化“欺骗”。
“所有事物都在流动,而新的形式将会是旧事物的融合,这种融合与旧有那些远远不同”但是,这种变化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我们往往意识不到它的发生。等到时过境迁,再回头看的时候,事物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来的想象,就像是被“欺骗”了一样:
最早的电影,就假装成戏剧的样子。
最早的电视,就假装成电影的样子。
最早的视频网站,就假装成电视台搬到了互联网上的样子。
最早的互联网,就假装成只能输送点文字的样子。
最早的虚拟现实,就假装成电影的样子。
1.3 未来,网络会怎样?
网络正在以进托邦的方式逐步成为越来越基础的存在,将来会成为我们的空气和水,因其特别重要,凯文凯利为我们重点描绘了未来网络的样子以及网络变化的路径:
“严格的说,今天的网络从技术角度上可以被定义成我们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到的一切。也就是说,今天的网络就是所有可以访问到的超链接文件。”
但是,正在“形成”的网络是这样的:越来越多的已经被数字化的世界的内容都无法用搜索引擎搜索到了,比如微信的内容、手机应用、各类视频里发生的事情。
从现在到未来,网络超链接将不断的延伸至目前无法搜索和轻易获取的这些内容。“超链接的触手会不断延伸,把所有的比特连接起来”。“一个主机游戏里发生的事件会像新闻一样搜索即得。你还能寻找到一段视频里发生的事情”;“超链接还会延伸到实体中,无论人造的还是天然。把一小块几乎免费的小芯片嵌入产品中,就能让你对你的房间,甚至整栋房子展开搜索”;“毫无疑问,网络将会延伸到这颗星球的各个物理维度”;“它还会延伸进时间。未来30年中,会出现能让我们查看过去任一版本的“时间机器”。2050年的网络也会充满了来自过去的内容”;未来“网络会尽力预测你的意图”,“你还能和网络对话”,总之,“网络会越来越像是一种存在。它会像电一样,成为一种低水平的持续性存在。它无处不在,永远开启,暗藏不见。到2050年,我们会把网络理解为一种场景。”
1.4 你没迟到!
凯文凯利说,不要以为互联网发展了这么多年,前人已经把每一个可能的角落都开发得一干二净了。其实,“仅就互联网而言,什么都还没发生呢!互联网仍然处在开端的开端。它只不过在变化而已。”“过去30年已经开创出了不可思议的起跑线--可以建造真正伟大事物的坚固平台。但即将到来的将会不同,将会超越现在,将会成为他物。而最酷的东西尚未发明出来。”“今天确实是一篇广袤的处女地。我们都正在“形成”。这在人类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最佳开始时机。”
“好在,你没迟到”!!!!!
2 知化 Cognifying
2.1 知化是什么?
知化就是“赋予对象认知能力”,它是人工智能“形成(Becoming)”的方式。即人工智能的时代正在以各个领域被知化的方式到来,“世界的知化是一桩正在发生的重要事件”。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知化,凯文凯利举例:
1、知化的摄影:用算法优化成像让摄影设备逐渐变得又轻又便宜,给摄影带来了革命。
2、知化的化学:人工智能的加入使得科学家可以进行虚拟化学实验,减少直接倒蹬瓶瓶罐罐的操作。
3、知化的音乐:利用算法即使创作音乐。
4、知化的洗衣:机器自动识别各类衣物的洗涤方式。
5、知化的营销:自动监控和分析受众的关注点,优化每一份广告投入。
6、知化的房产:智能匹配房产的买方和卖方等。
7、知化的护理:利用遍布全身的传感器,提供高度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并可以实时做出调整和细化。
8、知化的建造:人工智能优化复杂的工程项目,甚至能将天气、交通等复杂因素也考虑在内。
9、知化的伦理:给机器预设伦理规则,比如自动驾驶算法里加入安全规则。
10、知化的玩具:现在满大街都是。
11、知化的体育:各种传感器带来新的计分和裁判方式等
各个领域的不断知化,正在催生着各色各样的专业型人工智能,而且“近期的三大突破将开启人们期待已久的人工智能时代”。
2.2 人工智能领域的三大基础性突破是什么?
1、廉价的并行计算。(GPU)
2、大数据。
3、更好的算法。(“深度学习算法” 、“神经元网络”)
吴恩达:“建设人工智能就像造一艘火箭飞船,需要一个巨大的引擎和许多燃料。飞船的引擎是各种学习型算法(和算力),而燃料是我们提供给这些算法的大量数据。”
2.3 人类需要什么样的智能?
先插一段文章“为什么最近有很多名人,比如比尔盖茨,马斯克、霍金等,让人们警惕人工智能? ”中关于人工智能的内容:
“人工智能的概念很宽,所以人工智能也分很多种,我们按照人工智能的实力将其分成三大类。
弱人工智能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 (ANI): 弱人工智能是擅长于单个方面的人工智能。比如有能战胜象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但是它只会下象棋,你要问它怎样更好地在硬盘上储存数据,它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你了。
强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 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是指在各方面都能和人类比肩的人工智能,人类能干的脑力活它都能干。创造强人工智能比创造弱人工智能难得多,我们现在还做不到。Linda Gottfredson教授把智能定义为“一种宽泛的心理能力,能够进行思考、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理解复杂理念、快速学习和从经验中学习等操作。”强人工智能在进行这些操作时应该和人类一样得心应手。
超人工智能Artificial Superintelligence (ASI): 牛津哲学家,知名人工智能思想家NickBostrom把超级智能定义为“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都聪明很多,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超人工智能可以是各方面都比人类强一点,也可以是各方面都比人类强万亿倍的。”
接着回到本书,目前阶段的人工智能都是由狭小领域专门化的知化而来的,比方说,翻译软件智能干翻译,人脸识别系统就不能开车,国际象棋AI就不会下围棋等等。所以,凯文凯利说,“事实上,这并非真正的智能”,但是,拥有自我意识的通用型的人工智能,到底是不是我们真正想要得到的,或者说真的产生了这样的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天堂还是地狱,还存在极大的不确定。于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可能要设计一些手段阻止他们拥有意识,未来我们宣传最优质的人工智能时,也许需要标注清楚产品是“无意识”的。”
“我们想要的不是智能,而是人工智慧。与一般的智能不同,智慧是专注的、能衡量的、专门化的”,更可贵的是“它还能够用完全不同于人类认知的方式思考”、“会思考的机器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们思考的方式与人类有差别”。人工智能在完成开车、下棋、识别照片等事情的时候,使用的方法与人类是不同的,人类智能先天的弱势可以用人工智能去补足,也许“人工+智能”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分别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合作解决问题会是未来常见的工作模式。
凯文凯利还罗列了可以补偿人类能力不足的各种心智领域,这些心智的实现,也许至少是20年后的事情,值得观察:
- 一种心智与人类的心智相像,只是反应更快。
- 一种心智主要基于大容量存贮和记忆,有些愚钝但是信息面广博。
- 一种全球化超级心智,由数百万做着单调工作的智能体组成。
- 一种蜂巢型心智,由许多十分聪明的心智组成,但是自己却意识不到。
- 一种心智被专门训练用来加强指定的人类个体,但是对其他人完全无效。
- 一种心智能够设想但不能制造比自身更强大的心智。
- 一种心智能够制造比自身更强大的心智,由于自我意识不足,无法设想自己制造的心智。
- 一种心智能够制造比自身更强大的心智。
- 一种心智能够创造比自身更强大的心智,而被创造出的心智能继续这么做。
- 一种心智拥有自身源代码的访问通道,因此可以修改自己的进程。
- 一种心智逻辑能力超强并且没有情感。
- 一种心智能解决普遍问题,但没有自我意识。
- 一种心智具有自我意识,但不能解决普遍问题。
- 一种心智成长期很长,并且在它成熟前需要一个保护者。
- 一种很缓慢的心智,覆盖了很长的物理距离因而在快速的心智看来,它是“隐形的”。
- 一种心智能够多次克隆自己。
- 一种心智能够克隆自己,并且与克隆体组成一个整体。
- 一种心智能从一个平台迁移到另一个平台从而保持永生。
- 一种快速、动态的心智,能够改变自己的认知进程。
- 一种心智专门提出设想并做预测。
- 一种心智从不抹去或忘记任何事情,包括错误或虚假的信息。
- 一种半机器半动物的共生心智。
- 一种半人半机器的赛博格心智。
- 一种使用量子计算的心智,我们无法理解它的逻辑。
凯文凯利还继续强调:“从现在直到未来百年,我们制造的人工心智都将会是为专门任务而设计,并且通常是超越我们能力的任务”。目前人类面临的量子引力、暗能量、暗物质等等高深复杂的谜团,我们或许需要更不同、更复杂的智能,所以,我们亟需不同于人类思维方式的人工智能思维,“与人工智能的速度和力量相比,它的相异性对我们来说会更有价值”。
2.4 人工智能还意味着什么?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我们面对这些思维方式与我们有很大不同的就像外星人一样的“异类智能”,“既会受益也会遭到挑战。它们会迫使我们重新评估自身的角色、信仰、目标和身份”,人工智能的发展,是我们对智能的一再重新定义,也是对人类本身的重新定义,所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最大的益处在于,各种人工智能将帮助我们定义人性。我们需要人工智能告诉我们——我们是谁?”
2.5 人工智能(机器人)会抢走人类的工作吗?
KK上来就说了令人虎躯一震的话:
“在本世纪结束前,如今人们从事的职业中有70%很可能会被自动化设备取代。”“换句话说,机器人取代人工是必然的,一切只是时间问题。” “广泛的自动化将会触及包括体力劳动和知识型工作在内的所有工种。”“任何较为机械的资讯密集型工作都能被自动化。无论你是一名医生、律师、建筑师、记者甚至程序员,机器人都将历史性的接管你的工作。”
“我们已经处在转折点上。”
那么,人工智能将怎样抢走人类的工作呢?
无论你现在从事什么工作,收入水平如何,都将反复经历机器人替代人的以下7个步骤:
1.机器人干不了我的工作。
【后来】
2.好吧,它会许多事情,但我做的事情它不一定都会。
【后来】
3.好吧,我做的事情它都会,但它常常出故障,这时需要我来处理。
【后来】
4.好吧,它干常规工作时从不出错,但是我需要训练它学习新任务。
【后来】
5.好吧,就让它做我原来的工作吧,那工作本来就不是人该干的。
【后来】
6.哇,机器人正在干我以前做的工作,我的新工作不仅好玩多了,工资还高!
【后来】
7.真高兴,机器人绝对干不了我现在做的事情。
【然后回到步骤1】
KK同时还乐观的认为,这一切变化不是一场人跟机器人之间的竞赛,而是一场人与机器人共同参与的竞争。“人类和机器之间将形成一种共生关系”,人类的工作在不断被机器替代的同时,新的工作也将会不断被创造出来,人类工作的成功与否,将取决于人是否能以最优化的方式与机器人一同工作。“未来,你的薪水高低将取决于你能否和机器人默契配合。90%的同事将会是看不见的机器,而没有它们,你的大部分工作将无法完成。”同时,让机器人和人类都从干自己擅长的事情开始合作并竞争吧,追求效率的工作尽量交给机器人,而那些对效率要求不高的工作就更适合人类。
“这一切都是必然的。就让机器人代替我们从事现在的工作,让我们在它们的帮助下去构想有意义的新工作吧!”
但愿,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未来像如KK描述的这样而不像库兹韦尔说的那样吧!
罗胖总结得好:
第二章,凯文·凯利想告诉我们的是:
- 人工智能是下一个大机会。
-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用自动化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 坏消息是:人工智能会逐次替代人类现在从事的工作。
- 好消息是:人和智能是“共生关系”。
- 工作没了,找个新的就好。旧工作永远会被取代。新工作也永远会持续出现。
3 流动 Flowing
3.1 互联网正在让一切流动起来
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复印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分配系统,它已经成为我们经济和财富的基础。最大规模的复制和流动在互联网上发生,不仅仅是数据、资讯、信息等数字化的东西在通过互联网流动,越来越多的实体产品也在被当做不断更新的流动服务来出售。互联网正在让我们身边的一切流动起来。
流(the Flows)是计算时代的第三个阶段:
- 计算时代的第一阶段,借鉴自工业时代,它的特点是模仿它所取代的媒介。比如屏幕上的“桌面”“文件”“文件夹”等均借鉴自办公室工作的比喻。组织结构是层级分明的。从时间的角度看,这个阶段是批处理的,事情总是堆积起来,等待一次性处理。
- 计算时代的第二阶段,抛弃了办公室借鉴的比喻,引入了网络组织原则。用“页面”代替了“文件”作为组织结构的基本单位,“页面并未被组织在文件夹里,而是分布在连接起来的网络当中。网络本身则是超链接联系起来的数十亿个页面,包罗万象,既储存信息,又传递知识”,用“浏览器”取代了“桌面”。组织结构是平的。这个阶段,是日清日毕的。
- 计算时代的第三阶段,页面和浏览器远不如以前重要,最基本的单位是“流”(flows)和“信息流”(streams)。互联网上兴起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平台(云端),将软件、书籍、视频、音频、新闻资讯、实时通讯、系统更新乃至马路上的实体骑车(滴滴、优步等提供)、日用商品(淘宝、京东等提供)等等服务变得像自来水一样,需要的时候找个开关拧一下就得到了,甚至比自来水还方便,各种流还会主动推送给你提供给你个性化的选择。在流的时代里,一切都是实时的。
3.2 如何应对大规模复制带来的物品趋向廉价甚至是免费?
在一切都在流动的互联网时代,“复制品无处不在,太过廉价(实际上已经到了免费的地步),以至于只有无法复制的事情才变得真正有价值。”“当复制品免费时,你就要去销售那些无法复制的东西。”
“那么,什么是无法复制的呢?比方说信任,信任无法大规模生产,也无法购买。信任必须通过时间积攒,它不会被伪造,也无法伪造(至少无法长期伪造)。既然我们更喜欢和信任的人打交道,我们就会更经常的为信任支付额外费用。信任,是一种无形自唱,它在复制品泛滥的世界中具有的价值越来越高。”
和信任一样难以复制的特性还有很多,KK列出了以下8种情况,人们愿意为免费得到的东西付费:
- 即时性
迟早你都会找到自己想要的免费复制品,但是如果生产者能将产品在第一时间发送到你的收件箱中,这就有了稀缺的价值。许多人会去电影首映式,花大价钱看那些以后可以免费下载的电影。他们花钱购买的并不是电影,而是即时看到最新的电影。
- 个性化
一本免费的图书可以经过个性化编辑,反映出你先前的阅读背景。阿司匹林同样免费,但是能适应你DNA的阿司匹林可能会十分昂贵。个性化要求是创造者与消费者、艺术家与粉丝、生产者与用户之间的不断对话。它是一种对时间的消费。营销人员将这种情况称为“粘性”,因为在这种关系中,双方都对原生资产有所投入,不愿意移情别恋,更不愿意从头再来。这种关系的紧密程度,是无法通过复制粘贴得到的。
- 解释性
有个老笑话是这么讲的:软件下载免费,用户手册一万美元。但这并不是玩笑。红帽(RedHat)和Apache等一批高度知名的公司就是这么存活下来的。他们为免费的软件提供有偿的技术支持。许多医药和基因信息都遵循这种路线。未来,你的保险公司会在来年免费把基因序列送给你。而解释它们是什么意思——这需要一本解释基因序列的说明书,就会变得昂贵。
- 可靠性
你或许能免费获得一个流行的软件应用,但你得考虑这个软件有没有缺陷、是不是恶意程序或者垃圾软件。你会很高兴地为可靠性付钱。这样,你在使用软件时就会自由自在,脑袋里不用为别的事情操心。这种情况下,你付钱购买的不是软件的副本,而是软件的可靠性。
- 获取权
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在什么地方免费得到,但很不方便。通过付费服务,我就可以通过一个超级用户界面,在任何设备上随时随地获取这些免费的东西。比如,iTunes通过云端提供的内容,就是在向你出售获取权。虽然可以从其他地方下载到免费版本,但你还是会为了方便地获取音乐而付费。(优酷、爱奇艺等平台的会员机制)
- 实体化
把无形世界用更棒的实体化呈现出来,方法无穷无尽。纸质书、巨幕电影、现场演出、现场演讲、电台现场节目,甚至在你面前表演厨艺的厨师,都能展现出那些本可能免费下载到的事物,其实体化付费片段所具有的威力和价值。(VR、AR)
- 可赞助
热心的爱好者希望为创作者买单,因为这能让爱好者们和倾慕的对象建立联系。但他们只在以下几种情况里才会买单:
1.支付方式超级简单;
2.支付金额合理;
3.可以看到支付后的收益;
4.花出去的钱能让创造者获益。(微信、喜马拉雅的打赏功能)
- 可寻性
当世界上的图书、歌曲、电影、应用和其他所有事情都以数百万计(其中大部分都是免费的)争夺你的注意力的时候,能被寻找到就具有了价值。爱好者们会利用评论、评测和品牌,并且越来越多地则依赖其他爱好者和朋友,来推荐好东西。他们也越来越希望为引导买单。(亚马逊、淘宝的商品评价功能)
也就是说,在流动性越来越充分的未来,作为产品的创作者,要想获得成功,在创造产品的时候就要使用新的技巧,让你的产品拥有这些原生性的不可复制的品质。
3.3 流动性的发展趋势
随着传感器的越来越廉价和普及,我们身边一切有形事物的数字化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而某样东西一旦被数字化并进入互联网后,就会像音乐一样,变成可以变形连接的液体,流动的过程中不断的形变和迭代让原本固化的事物释放出了创造性的力量。 比如音乐,互联网上流动着的成型的音乐,可以成为任何一个普通爱好者的素材,非专业人士也能以叠加创意的方式创造出更新鲜的产品,让音乐产品的制作难度大大降低,也让整个音乐产业更丰富更有活力。
音乐产业如此,其他产业也会如此。电影、书籍都在快速的数字化和流动,教育产业也在逐渐改变,这个流动的模式,会延伸到运输、农业和医疗健康领域。
车辆、土地和药品这样一成不变的东西将会变得流动起来。拖拉机会变成配备了轮胎的快速运转的电脑块;土地会变成网络传感器的基板;而药品会变成可以从病人那里传回信息给医生的分子信息胶囊。
3.4 事物是如何流动起来的?
流动经历了4个阶段:
第一阶段:固定、罕见
最开始的情况,是耗费了大量专业经验创造出来的宝贵产品。每一件都如同艺术品一般,完成度高,盈盈独立,通常以高质量产品的形式出售,如此才能补偿创造者付出的艰辛。
第二阶段:免费、无处不在
最早的破坏来自于对第一阶段产品的杂乱复制,其量级之大,使得产品变成了日用品。廉价、完美的复制品近乎免费,哪里有需求,就会在哪里开枝散叶。复制品的过度散播会破坏掉既有的经济。
第三阶段:流动、分享
第二阶段的破坏是对产品的结构,产品拆散后的每一个原件,都会流动寻找新的用途,并和新的产品绑定在一起。第一阶段的产品现在成为了服务信息流。它分享自云端,变成了财富和创新的平台。
第四阶段:开放、变化
前两个阶段引发了第三阶段的结构。强大的服务信息流和既有的“原材料”顺手把成本降低到了一点点,使得业余者只需要很少的专业技能就能创造出新产品和全新品类的产品。创造的地位发生了转变,受众因而成为了艺术家。输出、选择和质量都会突飞猛进。
以上4个流动的阶段适用于所有的媒介。而且,我们才刚刚开始流动。对于某些数字媒体来说,我们已经开始进入第四阶段,但对于大部分媒介来说,我们还停留在第一阶段。
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基础设施,还有很多有待“液化”,但它们终归会变成流动的信息流。稳定朝着减物质化和去中心化的巨大转变,以为着进一步的流动将会是必然。现在,请畅想这个世界正在流动!
4 屏读 Screening
4.1 从书籍文化到屏幕文化
我们的文化从言语发展到文字,再通过印刷技术的发展,大规模生产的书籍开始改变了人民的思考方式,让人类逐渐成为了“书籍之民”。但是,在今天,超过50亿张的数字屏幕在我们的生活中闪烁,而且每年还会生成出38亿张新的屏幕,文字已经开始从纸浆里转移到了电脑、手机、电视、游戏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VR眼镜等各式各样的像素中,文字不再以白纸黑字的形式固定在纸上,而是在各式各样的屏幕上瞬间飞速来去,屏幕占据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正在成为“屏幕之民”。
“屏幕之民”不仅仅是在阅读,而是“屏读”,包括阅读文字、图像和视频等,这种行为有新的特征:
屏幕不用关闭,我们的视线永不离开。这就和书籍不一样。这种新的平台非常视觉化,而且会逐渐把文字和变化的图像融合在一起。文字在屏幕上无处不在,它们会浮动在图像之上,也会充当注释和注脚,还会连接到其他文字或图像上。
屏读一旦从瓶子里放出来,就再也回不去了,发生的改变会接踵而来:
屏读首先会改变书籍,然后会改变图书馆;之后,它会给电影和视频动手术;再之后,它会瓦解掉游戏和体育;而最终,屏读将会改变每件事。
4.2 书籍的变化
传统书籍是将纸质书页装订在一起的集合,它为文化带来了稳定性,印刷的书籍是目前为止最长久、最可靠的长期存储技术,它始终如一、最为忠实的反映了作者的原始创作,却也“孑然一身、孤立无助”。
从进入屏读开始,书籍的一切都在发生悄然改变。
- 书籍中的纸页正在消失,留下的只是书籍的结构性概念:根据一个主题串联起一堆符号,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读完。即纸质书正在向电子书过渡。
- 数字图书的直接效果,是可以在任何时间呈现在任何屏幕上。书将会变得呼之即来。在你需要读书之前,就购买和囤积书籍的行为会消失。书不再像是一种人工制品,而更像是映入你视野的信息流。
- 一本书成为了一种流程,而非制品。“书”这个字不再是名词,而成了动词。书的含义会更多地向“订购”倾斜,而非纸张或者文本。书是一种变化,是思考、写作、研究、编辑、改变、分享、社交、知化、组合、营销、进一步分享、屏读等动作的持续流动,而这种流动产生出来的书籍,又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它不再像纸质书一样稳定,版本每天都可能发生改变。
- 书尤其是电子书的“订购”方式也将经历持续的变化,将会出现对整本书籍的“订购”方式过渡到订购“字词”和“想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网络的趋势。(my words:)完整结构的书籍将会被解构,未来我买的书(信息流)跟你买的是不一样的,每个人买的书代表的是每个人独特的知识结构和偏好。
- 阅读变得社交化。通过屏幕,我们能够分享的,不在只是我们正在阅读的书名,还有我们的反应,以及读书是做下的笔记。今天,我们可以重点标注段落,明天,我们就能把这些段落链接起来。我们可以在我们正在阅读的书里,选出一个词语,加上链接,导向另一本我们已经读过的书中的一个词来对比,也可以从一段话里选出一个字,链接到一本晦涩的字典里。我们甚至可以从书本里选出一个场景,链接到某部电影里的相似场景。我们或许可以从我们尊敬的人那里订阅他们做下的旁注(他们标出的重点、写下的笔记、发出的疑问、获得的灵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