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雄读《论语》之:无欲则刚

    林则徐有一幅著名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

    其中“无欲则刚”一词,来自于《论语》中孔子之语:

    申枨早年随孔子学习,每次和别人辩论,从不肯轻易让步,颇有刚烈之气。

    一次,孔子说:“我没见过刚强不屈的人。”于是有人就说:“申枨这个人就是。”

    孔子说:“申枨啊,他欲望太多,哪里称得上刚强不屈呢?”

    欲望,并无善恶之分,只有“适当”与“过分”之别。如孔子是圣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同样也有欲望。但过分的欲望,眼、耳、鼻、舌、身、意,指向欲望的满足,就会阻碍自身的修养。那么,“欲望”和“刚强不屈”又有什么对立关系呢?《孔子家语》中有个曾子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道理。

    曾子辞官以后,穿着破烂衣服在家务农,鲁国的国君知道后,打算送一块土地给他收赋税,而不必亲自去劳动,但曾子却坚决推辞。

    别人听说了这事,对曾子说:“这不是你要求的,而是国君主动赠送给你的,为什么要推辞呢?”

     曾子说:“我听说,受人恩惠的常常会惧怕别人,给人恩惠的常常在人面前骄纵。纵然是国君所赐予的,尽管国君并不骄纵,但对此我怎么能不畏惧呢?”

    俗话说,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受了别人的恩惠而改善生活,就会害怕别人不再施与恩惠,在别人面前就会自降身份,以乞施与,一旦真正遇到了原则问题,怎么能“刚强不屈”呢?

    不仅仅是“刚强不屈”这一气节,但凡是要修养自身的人,都试图在降低欲望的满足,以养自身的志气。这种志气,孟子称之为“浩然之气”,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无愧于天,不怍于人,顶天立地。

    宋明理学由此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但这一说法让人觉得很是“极端”,常遭来后世的诟病:人欲怎么能灭掉呢?没有欲望,人怎么还能是人呢?其实,这是误解,也是古文言简意赅的歧义。朱熹的一个解释就能说清“存天理灭人欲”的内容。

    有人对于这个说法心存疑惑,去问朱熹:“在饮食这方面,怎么才算存天理灭人欲呢?”朱熹说:“为了生存的饮食是天理,而追求食物的美味是人欲。”

    从朱熹的回答来看,显然“灭人欲”并非要消灭人的一切欲望,而是要求修养之人要“清心寡欲”,少一点欲望的追求,多行一些天理的公正,少一点为自己的欲望,多有一点公正之心,依此不断地积累,自然就有“浩然之气”,才能问心无愧,无欲则刚。

    有人,就有欲望,无限的欲望就有无限的追求,虽然这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但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说,不断地追求欲望的满足,也就放失了自己的“本心”,本来是自己做自己的主宰,到头来却被商品和物质所奴役,被科技、劳动和权力所“异化”,身不由己,人是人,却非己。

(向雄读《论语》之六十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对于一衣带水的东亚岛国——日本,相信有很多人都被她强大的文化魅力所折服,宫崎骏、新海诚、各位老师们嗯... 除此之...
    小白兔爱柠檬阅读 1,086评论 0 7
  • 流年匆匆,已一年兮。 回首幕幕,如日如昨。 执手起笔,欲诉衷情。 思绪涌动,殊不知, ...
    Gloria123阅读 304评论 0 0
  • YYFrameImage 代表是一组图片组合而成的动态图片对象。首先我们来看初始化方法。YYFrameImage ...
    MaZengyi阅读 1,392评论 0 0
  • 2017/8/28【能量世界1090天】 天津小豆丁宿舍 还是很清晰自己刚刚在梦里打了一架, 玉米棒子不断的朝那小...
    陈艳霞小树妈阅读 282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