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写下这个故事。我原本仅以为这个老人告诉了我他的一生(而这也足已让我写下以下文字作为纪念),然而我在我查过相关资料后,我发现我遇上的竟然是一段仍然鲜活的历史!
今天我独自一人骑着我的小摩托上了拜县最高点——云来观景台。观景台在一个小村子里,这个村子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名字:山地村。村口是一个大牌坊,牌坊两旁是不怎么工整的对联:山青水秀性如水,村丽人善龙传人。我当时就纳闷,为什么这里竟有自称是“龙传人”的族群。带着疑问,我骑车进村。之间村子的房屋和泰国居民的风格大相径庭,倒和中国大陆汉族人的民居有几分想像。家家户户贴着大红色的对联,在往山坡上骑去,竟见一座中文学堂。我的疑惑越来越多的时候,几个小孩儿调皮地对我说“你好”。我以为因为这里的游客普遍是中国人,于是政府重视中文教学,所以孩子们都会中文。然而,当我上到观景台,我才发现我想得不正确。
观景台的老板是一位中泰混血。现在台上有两位老人在负责,一位负责收门票,一位给大家泡茶喝。放眼望山下,拜县城全景,近处乌龙茶香味氤氲。然而这一趟注定我不仅仅来看一眼景喝一杯茶,我听到认识了这位老人,当我知道他俩都能熟练地说汉语的时候,我决定让他们帮我解答心中的疑惑。然后,我便听到了一个故事。一个已如枯柴般衰老的老人对我毫无保留的讲述一段故事。
老人姓李,和当年泰缅国民党残军指挥官李弥同姓,祖籍云南。巧的是,老人自己曾是国民党党员,曾经参加过国共内战,也参加过帕当战争(我当时并不知道什么是帕当战争)。老人说,山下的人们基本都是汉人,都说汉语,也基本都是当年撤退的国民党后的后代。
当年?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50多年前,原国民党93师从中国大西南败退到泰缅寮边区,伺机“反攻大陆”。随着形势转变,先后两次撤往台湾后,余下数千人,辗转流落在丛莽里。他们前无出路,后无援助,靠为泰国政府征战,换取在泰北荒山的生存权。泰国政府利用残军的力量在帕当和考牙消灭泰国王室统治的心腹之患。牺牲的战士用生命为活着人换取了正式泰国国民身份,从此他们不再是躲在山上,而是生活在山上。当然这已经是七八十年代的事了。五十年代,蒋曾从泰缅撤过两次兵。然而为了“反攻大陆”的事业,4000民精兵被就在泰缅山区,成为精锐反攻基地。这一留就是一辈子!
身份的认同对于一个人来说多么的重要。我认识的这位老人,三十年前的所有岁月中,他是用一个怎样的身份,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山林之中。大陆由共产党统治着,而他们是不同戴天的国军。台湾第二次从泰缅撤兵后,物资的援助成为了泡影,这些孤军事实上早已被台湾国民政府抛弃。对于缅甸,他们是侵犯缅甸主权的敌人,对于泰国,他们有可能是和帕当,考牙一样的心腹之患。他们就这样没有身份地生存着。
老人说父母亲死在缅甸,他当年从缅甸撤到泰国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老人指着北边不远处的山对我说,那边就是缅甸,坐车三个小时就能到。我不知道老人指着那个方向的时候,会不会想起父母,会不会想起当年艰难的行军生活。这个观景台就对着缅甸,老人和它遥相相望已经多年。
历史像车轮,车轮碾过小人物的躯体,血肉模糊。有谁还会去关心这群山之中的一位独居老人,有谁曾想到这位毫不起眼的比时光还要老了的老人竟有这样的故事呢?有人愿意听么?有人愿意记录它们么?老人一直笑着对我讲述。我问起他儿女,他说连老婆都没有娶,怎么会有儿女。我问为何不娶妻,他说没钱,日子苦。这山里的清冷凄苦的日子,若是有妻儿相伴,或许聊以稀释几分寂寞。我眼眶湿润,我看着他平静的样子,看着他黝黑的皮肤上的皱纹,我感到难过。老人说这一辈子很苦,当时一面准备反攻一面要打帕当,苦。我不敢问,这一辈子对他来说是不是太过漫长了。我不敢问,会不会有难以成眠的夜晚,面对周围环抱的群山有一种广阔天地间我只孤身一人的感觉。说已经记不得在这里多久了,也不记得年份和月份(泰国以佛历年)。是啊,这些山头看老了他,他也把这些山头看老了,又怎会记得年份月份呢?
我认真听他叙说,我也时不时得插话提问。永远笑的相花儿一样热闹的我,此前从未知道一个人真的可以透露出如此深刻的寂寞和凄苦的味道。这仅仅是其中之一啊,曾留在泰北山区的国民党士兵大约有几千人。他们曾是残军,而现在是残留的历史。
我想把他记录下来,我仍然无法全面认识当年的这段历史。但至少,我想记下这位老人。我用二十铢换来一壶茶,一个故事,一段历史。
朋友说,也许对于老人,有个素昧平生和自己同根同源的中国姑娘,听了他剪短概括的一生,内心受到了触动,也是意义所在。也许是吧。他高兴地拿出泡茶的茶叶,给我指着乌龙茶三个字,然后用普通话一个字一个字读出来。他给我吃芭蕉,他说甜,你多吃几个。他还说,中国的香蕉和这个长得不一样吧。他说你吃了,尽管带几个走。
柚子啊,你要把他写下来,不要忘记他,这个曾在短短半小时内,向你分享了一生的故事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