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会读写营第三期 文学创作浅谈
主讲:江南铁鹰
第三课:社会实践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一)
先点评作业。
首先是003号张司令同学的,我本来打算引用进来,可她设置了禁用,没有办法复制,我只能简单说几句了。003的读后感是这次完成的作业中,最为出色的一篇,无论语言还是行文都很成功。大家下去可以看一下。
下面这篇是水媚青萍的作业,我读一下。
我从来没有养过任何宠物,当然,包括猫。也许是小时候的一次经历,让我对有毛的动物,有些心生畏惧。而且,猫似乎总是出现在灵异魔幻的故事中,更为之蒙上了一层让人不敢靠近的神秘感。但,铁鹰老师写的猫似乎让我放下了内心的防卫……
这篇小说的波斯猫哈利,既能在女主人苏西怀中“喵呜,喵呜”地撒娇献媚,又能竖起全身的长白毛,像一只离弦的箭,扑向假装人的吸血鬼乔治。它的身上,既有一只普通喵的可爱灵动,又有一个猫王的威风凛凛,甚至敢于与恶魔展开殊死搏斗,不禁令读者心生喜爱的同时又心怀敬畏。
读罢,只觉老师的小说题目实在是意味深长,哈利是只猫,哈利又不仅仅是只猫。老师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巧妙的情节设置,已然塑造了一只艺术化的猫,那是老师心中独一无二的猫。
作品想要表现的主题:
《哈利是只猫》讲述了一只纯白色的、有着鸳鸯双色眼的波斯猫,在一次午夜散步时,从猫族祖先修利斯那里意外得知自己竟然是一只拥有特异功能的灵猫,不仅可以听懂人类说的话,还可以直接与人类沟通。但修利斯也告诫哈利,千万不能和人类发生感情,否则将万劫不复。
不过,这就跟玉皇大帝禁止仙女不能有七情六欲一样,这个理性的告诫显然抵不过情感的暗涌。像命中注定似的,哈利爱上了自己女主人苏西,一切都岁月静好,直到一个乔治的异乡人闯入苏西的生活……哈利敏锐地察觉到乔治的“恶魔气息”,并在苏西的订婚宴上揭穿了乔治的真面目。为了保护苏西远离乔治的魔爪,最终和乔治决一死战,自己也不幸牺牲了,只留下苏西一个人呆坐在椅子上。
读完,不觉内心也感受到了苏西内心深处那种怅然若失,以及深深的痛惜。仿佛,她失去的不是一只猫,而是一个真正的爱人……
作品中对猫的形象描写:哈利是一只纯种波斯猫,纯白色的长毛,一对鸳鸯双色的眼睛。最神奇的是他那对鸳鸯双色眼所产生的变化。每天早晨开始,直到中午十二点前,右面那只滚圆的眼睛总是蓝色,海洋一般的湛蓝;而左面那只,却是紫铜色,就像古老的钱币。可是,从十二点以后,那对眼睛就开始变化了,左面成了蓝色,右面变了紫铜色。所有认识哈利的猫狗都很惊讶他这对神奇的眼睛,尤其是那群总在哈利面前献媚的母猫们。
小说一开头就介绍了哈利的外貌特征,“纯白色的长毛,一对鸳鸯双色的眼睛”,尤其是对它的眼睛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一只蓝色,一只紫铜色,而且在中午十二点以后,双眼还会互换颜色。
忘了在哪里看到的,说是小说中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如果前面出现了一把枪,那么后面这把枪就必须出现,体现它的作用。我想,老师之所以如此细腻地描写哈利的眼睛,应该是想突出这只猫的“与众不同”吧,这似乎隐隐给读者一种感觉:拥有如此独特双眼的猫,不会如此简单,在它身上,或许藏着什么特异功能?
作品中对猫动作的刻画:
《哈利只是猫》这篇小说中,对猫动作的集中刻画,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主要有两段。一段是午夜哈利迈着轻盈的脚步,从房间开门出去,并一跃跳进花园:哈利耸耸自己的腰,轻轻地“喵”了一声,然后,提起自己轻盈的脚步,朝着外面跑去。卧房的门是关着的,只是这一点难不倒哈利。他轻轻一跳,就用自己的前爪勾住了门上的把手,接着像人那样朝右面一拧,再用后腿把门一推。门,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开了一条缝。哈利跳到地面上,转个身,又用前爪把门再轻轻一推。门,又悄无声息地关起来了。哈利又朝上弓了一下自己美丽的腰,再轻轻抖动了一下全身的长毛。那些闪着银白光华的长毛整个蓬松开来,哈利的身子在一瞬间就像打了气那样膨胀了一倍。他似乎变成了一只迷你版的白狮子,很骄傲地穿过走廊,下了楼梯,然后选择了一扇打开的窗户,跃身而起跳进花园里。
这段文字中,所选用的动词有:“耸耸”、“提起”、“跑”、“跳”、“勾住”、“一拧”、“一推”、“弓”、“抖动”、“穿过”、“跃身而起”。
还有一段是在苏西的订婚宴上,哈利扑向乔治的那个画面:他无法忍受乔治的诽谤,像一只离弦的利箭,射向了乔治。哈利的前爪已经将如同利刃般十指的爪,完全释放出来。要是被这十把尖刀刺中,必定会是十个血窟窿。
乔治“哇”的一声犀利尖叫,转身朝着下面观礼的人群狂奔。
下面炸了窝,人们惊恐万状地四散逃避。乔治夺路朝宴会厅外面逃去。哈利一击未中,身体朝下坠去,在触及人群中一个绅士头部之前,闪电般收起利刃,只用厚厚的带有肉垫的前爪,在他头上一按。在那位绅士声嘶力竭的一声大喊中,哈利已经第二次腾空而起,跃到了乔治身后。乔治逃出大门,哈利紧追其后。这段文字,所选用的动词有:“射向”、“释放”、“坠”、“收起”、“按”、“腾空而起”、“跃到”。
也许很多人觉得文采就是用形容词,将文章装饰得花团锦簇,但其实,动词更能生动描绘出一个事物的状态。就如老师使用的这些动词,将猫在夜间心情愉悦时所表现出的轻盈矫健,以及在内心十分愤怒时所表现出的那种速度和爆发力,都非常有画面感,令人如置身影院,随着哈利这只猫的心情而起起伏伏。足见老师功力之深,令人赞叹!
这篇读后感,情感充沛,文字出色,很准确地把握了读后感的感字上,把自己的感悟表现的畅快淋漓。我刚才读的时候,大家应该已经有了体会。
我们说一下关于读后感的写法,读后感三个字,重点在感字,就是感悟,读书,或者读某篇作品后的感悟。当然首先是要读,只有认真去读,才能有所感悟。这也是我具体布置了妖回答什么是“哈利是只猫”的主题,以及下面让大家找出具体的描写,以及动词的原因。这次作业大部分都很好的完成了。只是感悟方面还是存在差距的。其他同学的不点评了。大家可以相互看一下。
时下的文学创作,无论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都可以称之为如火如荼地发展着,尤其是网络文学,由于发表门槛底,读者人数众多,传播速度快捷,以及覆盖广泛,更是成为当下最重要的文学传播的途径之一。
这样的文学形势,对于我们每一个把自己定位于文学创作的爱好者,或者算是网络写手,网络作家的人而言,的确是一件莫大的幸事。但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化和文学底蕴不同,生活和社会阅历不同,究竟应该怎样实践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使得自己所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可以满足大多数读者的愿望,又符合社会主旋律的要求,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甚至有可能从事了一辈子的文学创作,都做不好、做不到!
为什么?因为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明白我们的社会与文学之间,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又应该是个什么关系?我们的创作源泉在哪里?
为什么看到别人从事创作的时候,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而轮到自己每每是捉襟见肘,思源枯竭,天天对着电脑苦思冥想,还是找不到下笔之处?找不到自己可以切入的主题?
我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恐怕首先还是需要从文学的起源谈起,只有搞明白了文学是怎么出现的,究竟算什么?属于什么?才能明白作为一个文学创造者,应该从哪个角度去寻找自己的创作源泉。
下面就想通过自己50年的文学创作得到的经验和体会,来谈谈社会和文学的关系,以及究竟什么是文学创作之源?由于内容涉及比较多,我需要分成两节课来完成,第一讲的内容是社会与文学的关系;第二节来讲社会实践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第一节:社会与文学的关系
如果拿这个问题,去询问一下这个课堂里的每一个喜欢文学的朋友,你一定可以听到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回答,就好像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不同的哈姆雷特。因为每个人对文学这种意识形态上层领域的东西,在理解上必定千差万别。我在这里谈到的,也只能是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一定是唯一的,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我并不知道,像此类问题,究竟是否有标准答案,甚至究竟该不该有标准答案?
我不妨先来做个比方,当然这样的比方,未必是我发明出来的,我只是觉得这样的形容,可以很形象地解释社会与文学的关系而已。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而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都离不开大气层,因为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氧气。对于人类社会而言,隶属上层领域的文化,就是人类社会的大气层,而文学就是其中的臭氧分子。
大气,是了无踪迹的,无色、无味、透明的,但又是地球生物不可或缺的一种物质。臭氧分子是构成大气的重要的成份之一,它的存在对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样,从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来看,文化水平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做为文化重要组成的文学,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存在很大作用。在社会文化的这个大背景下,文学与社会总是会随着历史的发展,有意与无意地调整着彼此之间的位置与距离,文学几乎在人类社会所有的领域里,都会以一种意识形态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我们下面讨论的第一个主要议题是: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我相信,在这里提到政治,一定会有反对意见,一定会有人反对将文学与政治联系到一起,甚至从根本上去否定文学是与政治密不可分的东西。其实,无论我们主观上是否愿意去承认文学与政治有着无法分隔的关系,客观上,无论去观察历史,还是考证当今社会,文学总是很难与政治彻底分离。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二者同属上层领域。
既然二者同属上层领域,就必定会相互影响。准确地去表述,应该说文学与政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可以去回避“文学为政治服务”这种过于旗帜鲜明的观点,却可以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清清楚楚看到每一个不同时代的政治观点,都在影响那个时代的文学发展。温故知新,以史为鉴,我们可以去回避当今时代政治与文学的关系,却是无法否认在过去的五千年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或者在中国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意识形态,向资产阶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时期,一直到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的到来,政治究竟在怎样影响着文学的发展。
比如著名唐朝诗人杜甫的《三吏》《三别》,一定是在座的文学爱好者,耳熟能详的经典,尤其对爱好诗歌,特别爱好古典诗歌的朋友而已,甚至可能倒背如流。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是概括杜甫一生的最为著名的作品。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四野的战争还没得到安平,我已经老了却得不到安宁。
子孙们在战场上尽都殉难,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
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同行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
庆幸牙齿完好胃口还不减,悲伤身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男儿既披戴盔甲从戎征战,也只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
听到老伴睡路上声声哀唤,严冬腊月仍然是裤薄衣单。
明知道死别最后一次见面,贫贱夫妻怎么不怜她饥寒。
今朝离去永不能回返家园,犹听她再三劝我努力加餐。
土门关深沟高垒防守坚严,杏园镇天险足恃偷渡实难。
形势变不比当年邺城之战,纵然是死去时间也有宽限。
人生世上都有个离合悲欢,哪管你饥寒交迫衰老病残!
想以前少壮年华国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蹰长吁短叹。
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
尸骸积山一草一木变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红遍。
战火遍地何处觅人间乐园,勤王杀敌又岂敢犹豫盘桓。
毅然地抛弃茅棚奔赴前线,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断肺肝!
诗人在诗歌中以极其深刻的笔触,描述了发生在大唐晚年一场大动荡——安史之乱。这场大动荡给大唐社会和老百姓带来巨大灾难。作品生动形象地反映出这场战争的残酷,也深刻反映了战乱中百姓的无奈,揭示了唐朝的阶级矛盾与社会矛盾。尽管作品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但是从整体而言还是一组非常优秀的现实主义的好作品。
我们今天不是来讨论这六首著名诗歌,如果大家对这几首诗歌有兴趣,我可以后找机会和朋友们详尽分享。因为铁鹰谈不上诗人,更不是古典诗歌高手,却有幸因为喜欢读诗,尤其喜欢唐朝李杜的作品,曾经对他们二位的作品做过一些研究,还是有些心得的。我今天只是想告诉朋友们,这组诗歌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性,同时也有很强的政治性、进步性。作品中反映的思想观点,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与政治观点,是典型的文学反映社会,反映政治的作品。
再如北宋代著名的文豪苏洵,写过一篇著名的《六国论》,精辟地论述了战国后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之所以灭亡的根本原因。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文章目的就是借古讽今,用来警示北宋王朝改变对契丹,西夏的妥协投降政策,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文学家的忧患意识和远见卓识,让他看出了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
这篇作品同样表现出文学与政治之间的息息相关与紧密联系。作者著作的视野和角度有自己十分明确的政治倾向性。他面对宋朝的内忧外患,并不是打算用自己的文字激励人们站起来推翻这个王朝,而是企图用来醒世,希望统治者可以吸收历史教训,改变治国之道。
还有元代著名剧作家,号称中国莎士比亚的关汉卿,一部举世闻名的悲剧《窦娥冤》,通过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朝统治下,中国社会极度的黑暗,极端的残酷和极端的混乱,正是这样的悲剧时代才会产生窦娥这样的悲剧故事。这个现实主义剧本,恰恰从一个侧面通过文学,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和当时政治的状况,非常深刻地说明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封建社会尚且如此,又何况是近代与现代文学对政治的影响力?当然,在近代和现代,政治会更加深刻地从本质上左右着文学的主题。如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鲁迅的《祝福》:通过写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深刻揭露了封建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药》,则更加深刻地通过描写群众的愚昧与革命者的悲哀,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社会根源。鲁迅的这类作品,充分彰显了文学对政治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当然,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发展进程,不同的作家作品的思想观念而不断变化着。哪怕就是同一个作家的作品,也会因为作者不同时代思想变化,而体现出不同的政治思想内容。我们的简书是一个倡导正能量的网站,我们每一个简书人都应该以弘扬文学正能量为己任。那么,我们的每一篇作品又是否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我随便也提一下自己的两部作品,一部是刚刚榜首的《紫色风铃》,大家明显一个看到了作品在弘扬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而这个主题又是属于怎样的思想内容?其实,这也是可以榜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我们的简书是有思想温度的平台,你的作品就要注意自己的作品,是否符合这个温度方面的要求?
还有一部是刚刚发表的作品,《豆蔻年华》,先说一下,大家去看,千万不要忙着点赞。这篇文章要推文的,你们点多了,就上不了了。这篇作品同样有一个表现主题,也是符合正能量的主题,这就是作品和政治的关系。究竟为什么我们的文学作品会和政治发生如此密切的关系?我们就要搞清楚一点,在整个社会形态中,文学究竟属于什么?
打开百度查一下,社会形态是指生产力在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体。它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既有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也有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三大社会形态。
文学属于社会形态中的上层建筑,我们在看一下所谓上层建筑的定义。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它包括阶级关系(基础关系)、维护这种关系的国家机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对立统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政权、法制、军队、警察、法院、党派团体的组织活动等全部国家机器和政治机构以及政治、法权、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观点在内的一个庞大社会体系。
大家现在应该明白了,文学艺术与政治同属社会关系。也就是我们属于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什么样的国家体制,就有观点相同的政治和文学艺术观点。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对某些文学作品遭到批评,甚至是禁制?具体例子不举你们也明白,有明显这方面倾向的作品,在简书是被禁制的。
🍑【课后习作】
本课时作业截止时间2023-3-19
的23:59
。在评论区用学号开头提交,如:【03000】习作或者习作链接。本课时作业二选一,完成一项则可参评满勤奖。
- 作业一,请课后阅读《三吏》《三别》《窦娥冤》《药》,任选其中之一,大家可以上百度搜一下,一定有的,然后写一篇800字读后感。
选做作业一请在评论区用学号开头留下作业文章链接。- 作业二,邀请大家去《豆蔻年华》下面留评,学习正确的文学批评方式,大家在下面可以分析作品得失,优劣,建议等,表面自己的观点。
选做作业二请在评论区用学号开头注明已留评,也可将评论成文,粘贴文章链接。
【选做】思考题,你怎样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可群内讨论或者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