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那天,带儿子去绍兴参加围棋升段比赛,下午比赛结束。比赛场地是一所小学,叫阳明小学,在学校的各处都王阳明的简介和名句,才知道这所小学是以王阳明的名字命名的。
学校不大,走进校门,左边是操场,塑胶跑道,人工草坪,作为足球场,看起来都比较新,估计这个人工草坪刚建造不久,跑道上熙熙攘攘停着几辆车。大门口的右边是一个叫行知馆,估计是学校举行大型活动,或者开会的地方吧。
直行右转就是一片篮球场,球场的右边就是教学楼了。教学楼一共四层,我想可能是学校小的原因吧,没有办公楼,教学楼的四楼看起来不像教室,我猜可能就是教师办公的地方了。
篮球场的左边还有四条跑道,跑道边上就是围墙了。外面矗立着几栋很旧的楼房,窗户还是那种刷着红漆的木头架窗,墙体历经风雨的洗礼,变得有点发黑,看上去有点历史悠久了,没有心思去看学校的校历。估计学校也和这些房子一样历史悠久了。
围棋比赛是放在教室里的,由于课桌的边缘的凸起的,所以棋盘都无法放平整,比赛过程比较松散,总感觉不是那么规范,在比赛过程中还不时传来广播说话声。其中一局比赛我现在教室外观察了一下。我发现这个广播和教室在家长走来走去对比赛是有很大的干扰的,广播一响,很多小孩子就会停下来听广播去了,还有就是不时地看着窗外。让人觉得有点无奈。
下午的时候,住在绍兴的同事来找我们,要请我们吃晚饭,很热情。之前在单位里有提起过,说她们家就住在那个小学的附近。儿子比赛结束的时间有点早,所以她们就介绍我们去鲁迅故里去看看。
鲁迅是我很喜欢的一位文豪,我称之为文学斗士,思想家。我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只是停留在在以前的课文里,他的文集还没有看过。等手头余书看完再行买之。不过他的二弟周作人的书还是看过一些的,文采斐然,辞趣翩翩,风流儒雅。
我们去了三味书屋,哪里还摆放着鲁迅先生的课桌,由于只能站在窗户外看,那个刻着“早”字的课桌也就无从仔细入眼了,可能由于时间有点晚的原因吧,鲁迅先生的祖房不能进了,只能到鲁迅先生纪念馆。纪念馆很大,一共两层,如果要仔细看完估计得两个小时以上了。挂在墙上的一幅幅画述说着鲁迅先生的生平,一段段文字是鲁迅先生自己留下来的关于绍兴故乡的回忆。
由于鲁迅生平记录很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从百度里收集了一些大概的内容,然后与纪念馆的内容进行比对,内容大致上一致。因此,我粗略的摘抄鲁迅先生的一部分生平内容进来,有不足之处请友友们指正。
11岁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1893年(光绪十九年),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
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资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家道开始衰落,同时其父亲周伯宜也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家庭的变故对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那时是不要学费的,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
鲁迅先生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
有一次,一场电影中,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于是他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
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不但为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响应。
整个故居并不是很大,大概都是政府重建或修缮的吧。听朋友说,以前鲁迅故居门前是一条很宽的河,过河要坐船的,曾经鲁迅就坐在船上看过戏。现在那条河的大部分已被填埋,修成了石板路,只剩下一条很窄的小河,还有好多小船,可以付费乘坐。自然关于那个时代里的东西现在变成了商业素材,很多是来源于鲁迅的文章里的。孔乙己喝酒吃茴香豆的茶馆变成了咸亨大酒店。
现代人的财商在古人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啊,我站在三味书屋的后门,闭上眼睛,想尽力去感受下那个年代的意味,可总是被滔滔不绝的人流吵闹声打断,算了吧。其实我很喜欢那时代的房子,木结构的,古香古色;石头路,浑然天成。可是没有泥土和草地,树倒是有几棵。
罢了,下次有时间再去看看,那个纪念馆还没有看完。对了,还有鲁迅先生的房子还没进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