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有三仁焉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文:(纣王昏乱残暴)微子便离开了他,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劝谏而被杀。孔子说:“殷商末年有三位仁人。”
《论语•微子》讲了一些隐士和佚名的故事。殷商后期是纣王当政。纣王无道,昏庸残忍。
“微子去之”:微子是纣王同父异母的哥哥,“去之”就是离开了,逃到别的国家去了。
“箕子为之奴”:箕子是纣王的叔父,也是大臣。“为之奴”,就是装疯,最后变成奴隶,苟且偷生。
“比干谏而死”:比干在朝堂之上跟纣王直谏,纣王很生气,问他:“你说的这些话是从哪儿来的?”比干回答:“我凭着一颗忠义之心”。纣王说:“我听说忠义之心有七孔,是七窍玲珑心,我想看看你的这颗心是否如此。”结果比干遭挖心酷刑而死。
上面有三个人都不和纣王合作,所以孔子说:“殷有三仁焉”。
这三个人的做法叫“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是孔子认为的“仁”。
《微子》用这一节开篇,引出了更多佚名、隐士的故事。
枉道而事人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译文:柳下惠做执法官员,多次被撤职。有人对他说:“您不可以离开鲁国吗?”他说:“正直地工作,到哪里去不被多次撤职呢?不正直地工作,为什么一定要离开祖国呢?”
“士师”就是典狱长,属于司法工作者,负责诉讼、判案子、抓犯人。
柳下惠在做典狱长的时候,三次都被罢免了。有人就问柳下惠:“你为什么不走呢?这国家对你不好,不能让你好好的做事,你离开不就行了吗?”
柳下惠答道:“直到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大意是,如果我用“直道”、用现在这样的状态秉公执法,不怕得罪人,我去到什么地方不会被人罢黜呢?是鲁国还是齐国,或者晋国还是宋国?不论在哪里,我都会遇到“三黜”的事情。 “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就是说,假如我换一种方式处事,变得懂得迂回,不再那么直,懂得用圆融的手段,我不离开我的老家和祖国,也能顺风顺水。
柳下惠的这句话,虽然看上去逻辑完整,但是是有漏洞的,他没有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件事情的结果如何,跟自己有关,跟环境无关。他的观点是,天下哪里都一样。孔子跟他的不同之处在于,孔子依然抱有希望,不断地去换不同的环境,尝试寻找能够施行仁道的国家。
吾老矣,不能用也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译文: 齐景公(对别人)讲到对待孔子的打算时说:“用鲁君对待季氏的方式对待孔子,我做不到;我要用次于季氏而高于孟氏的待遇来对待他。”不久,他又说道:“我老了,没什么作为了。”于是孔子离开了齐国。
这一段话看似是连起来说的,其实前后两句并不是在同一时间说的。
“齐景公待孔子”,就是齐景公在讨论关于孔子的待遇。齐景公说:“我待孔子可以比孟孙氏的地位高,比季孙氏的地位低一点。可能就是叔孙氏的这个地位。” “季、孟之间待之”这句话相当于齐景公给出的承诺。
结果,后面突然变成“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在等待任命,过了很长很长时间,等来齐景公派人传话说“对不起,我老了,用不了你了”。
孔子转身就走了,去了别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