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四月的这个节气,或许,你都会想起这两句诗,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我们总以为自己是最有家庭观念,最讲亲情的人,这或许是我们为此而自豪的古老传统。殊不知,我们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社会在变,人心在变,家庭环境也在变,以至于人们总是在“桃花仍在,斯人已去。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去”的时候,才会细细品味这首诗的意境。
陌上花开,杨柳青青。清明时节,本该是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的季节,但是每年此时,总是会下一场雨,让人感到阵阵透骨的凉。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不知道我在爱你,而我却认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咫尺距离,却永远再也见不到你。春去春回,花开花落。每年这一季的花开花谢,或许就是为了一场生命的结束,也可能会是孕育一个新生命的开始。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季节,又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想的太多。喜欢把事情考虑的过细,过于周密,总想着把事情做到最佳,极致。家里要置办哪些东西,孩子要上什么学校,吃穿用度,面面俱到,感觉被家庭所累。因而免不了花费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忘了周围的人,甚至忘了自己,更忘了年迈的父母。这是一种“浪费”,浪费了大把的时间,浪费了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一旦达不到目的,结果又成了“空想”,最后只落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花开依旧,物事人非!”
人不能没了想法,但也不能想法太多,太多的想法充斥着头脑,也是一种负担。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与其整日里忙忙碌碌,胡思乱想,没有头绪的活着,倒不如静下心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比如带着父母去做一次旅行,去享受一次美食。和父母做一次真诚的聊天。慢慢地等待时间有限地走完。很多人总是匆匆忙忙的做着自己的无用功,根本不屑于“等待”。或者只是等着亲情不待,孝心破灭的时候,再去豪华的送殡,以彰显自己的排场。更有甚者,借助父母的亡灵敛财。都说厚养薄葬,在老人健在的时候,做子女的多尽一份孝心吧。
其实“做”的过程,不能只是想想,到底想多久才能无愧于心,做多少,才能心安理得,都是未知数,尽力而为,全凭心情。前几日,一个被公认的奸诈之徒,在聊天时教导我,要用心照顾父母,因为他的母亲瘁亡于厨房,而旁边没有人,因为大家都在忙着挣钱,忙着升官。即便是升任再高的职位,拿再多的年薪,至今他都不能原谅自己,一次去朋友家,他的母亲在厨房做饭,寒暄中叹了一口气说:“忙了一辈子,死了都要背着锅铲走。”本是一句玩笑,却让我伤感至今,的确,老人一生真的不容易,不是儿女不孝,只是习惯于母亲做饭,操持家务,总觉得老人身体状况尚好,做点家务没什么不好。难道就不能让父母休息一下,给父母做一顿美味可口饭菜。一友人平日忙于工作,家庭和孩子,无暇顾及父母,以至于父母病故多年后,每每提及,都会捶胸顿足,痛哭流涕。我在想,对于亲情而言,不分善恶,都会为自己没有尽孝而懊恼,除了那些良心泯灭的人。
人们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每天忙忙碌碌的挣钱,忽略了自己的家人,加班加点只是为了钱,没了自我,没了亲情。有的人宁愿用大把的时间,忙碌于无聊的应酬,或者消磨于游戏,麻将桌上,等到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时,悔之晚矣, 人这一辈子什么东西最重要。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答案,各有各的诠释,我几乎用了半生思索。也终未得解。 如果说有标准的话,那最多也只是良心和孝心。
很多人把孝与不孝,直接跟经济条件扯上关联,其实孝与不孝是体现在行动和关心的程度上,和金钱无关。有的经济条件好的人,只是一味的给老人送钱,买东西,来去匆匆,对老人的需求莫不关心,甚至厌烦。有的经济条件很差,可对待老人无微不至。所以说孝与经济条件无关,而与每个人的良心和人品有关,或许,父母没有太多的苛求,只是为了多看你一眼。
百善孝为先,孝是人最基本的感情,因为一个人受到的恩惠,莫过于父母的爱护。我以为,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对父母尽了孝道。 鲜花、荣誉、掌声可谓是事业成功的标志;豪宅、名车、富贵也是财富成功的象征,人们在得到这些殊荣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父母,当人们得到这些只是为了追忆和懊悔,我不知道,美丽外表的背后,是否赋予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比尔·盖茨曾说过:“天下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是的,我们要珍惜时间,趁父母还健在赶紧孝敬吧,否则我们做儿女的将永远后悔。
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祖先,几乎每个人都会在这一天想起已故的亲人,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传统习俗。他们走了,免不了多愁善感几回。在纷乱的雨丝之中,杜牧或许与我们有着同样的心情。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杂乱。细雨纷纷,平添了一层伤感离愁。
人生亦如此,杜牧或许明白人世间分分离离,故写下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一随后的绝句。人们不予继续哀愁下去,或许是为了驱散心头愁绪,于是借问酒家何处,一醉解千愁。或许人生总有那么一些死结,需要别人帮我们解开,而杜牧这两句,一语惊醒悲戚之人。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清明节的悲凉之词向来很多,我却是唯独喜欢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清明》。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为后人广为传诵。显示了作者的凄迷纷乱的心境,耐人寻味。我真的很是喜欢这首诗,写得贴切自如,兴味隐跃,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喜欢《清明》,喜欢诗句里那种幽怨的感觉,一丝悲戚拂过心头,悄悄地侵袭那忧愁的心,仔细想想,生死却是自然规律。既已然归于尘土,终将彻底归于尘土。我们为什么不能放下自己制造出来的麻烦,那些繁杂的事物,是不是可以放一放,在百忙中抽一点时间,尽一下孝道,难道真的要等到出殡的时候,再去嚎啕大哭吗?
尽孝应在亲在时,驾鹤西去尽哀思。清明节,凭吊故去的人,思念的,是一份浓浓的亲情,表达的,是一份深深的怀念。只要尽到了赡养责任,心灵就得到了慰籍,祭祀形式都不重要,悼念亲人,一厄泪酒,给自己一个安慰,足矣。逝者已矣,阴阳两隔的悼念,终究只有活人能够体会。追思亡者,仍是为了活着的人能够好好活着,更好的去爱身边亲人。
一树杨柳绿如烟,最美不过四月天。在万物生长的美好春光里,我们慎终追远,亦催护新生。不妨少一点“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的沉重,多一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的闲适。清明时节,假期固然短暂,却也不应辜负这大好春光。在最好的季节,活着的人就该享受人间最美的风景。在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里,记住带上父母,邀上亲朋,赏花踏青,亲近自然,阡陌乡村,此刻正是一派田园风光,气温适宜,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清明是人们不掉的乡愁情结,也是割不断的亲情记忆。清明节让我们记住故人,亦找回自己的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