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烽火,军歌嘹亮-32】一勺烩:东北最后的钉子户

【抗战烽火,军歌嘹亮-32】一勺烩:东北最后的钉子户

1.黑龙江沦陷

1931年10月16日,伪军张海鹏部向嫩江江桥发起进攻,马占山率部将其击溃。1931年11月4日,打响阻击日本侵略军的第一枪。但是常言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从秋末打到冬初,马占山在全无支援的情况下坚持着,这种坚持迟早有油尽灯枯的那一天。

冬天来了,猫冬正当其时。连东北的狗熊都冬眠了,实在不是用兵的好时候。但是在东北的日军,越来越精神。嫩江冰封,日军和辎重可以顺利过河,江桥的战略价值大大降低。

打响江桥第一枪后,日军五次增兵。这种添油战术正合敌众我寡的现实,马占山知道:日军迟早会反应过来的。1931年11月18日,日军第2师团司令多门中将率师团主力到达大兴前线,按预定部署进至待击地域。兵力对比2:1,对方是我方的两倍。

下午,日本朝鲜龙山20师团作为总预备队也出现在战场。中方无奈,撤出战斗。次日,齐齐哈尔沦陷,这标志着黑龙江大部沦陷。江桥之战结束,马占山带领部队退守海伦。然而,日军并没有乘胜追击。最大的原因,一方面是后勤补给。另一方面,在对方领土上,找到对手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2.东省特别行政区沦陷

判断出苏联和英美打算置身事外。日军开始拔除东北的钉子户——哈尔滨和锦州。1931年12月15日,同时攻击上述两地。

首先,日军撕毁了跟东省的协议,攻击政府驻地哈尔滨。哈尔滨比较特殊,这里共有近30万人。其中10万左右俄国人,俄国革命爆发后,成千上万的俄国人逃难到满洲,大部分留在了哈尔滨。

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苏联不太在意这些俄国人。在他们眼里,这是社会主义苏联的背叛者和弃民。其次,还有10万左右的常住中国居民,从其他地方逃过去的近10万难民。。

哈尔滨保卫战开始了,李杜为司令,冯占海为副司令,王之佑为前敌总指挥。2月3号,大批日军在飞机,坦克,从西,南方向进攻哈尔滨,哈尔滨自卫军奔赴前线。现代化的立体战争让自卫军难以适应,边打边退,损失掺重。2月6日,哈尔滨沦陷,保卫战结束。

九一八之后,东北军的主力撤到了锦州,张学良重新设立东北边防军长官公署和辽宁省政府。调集东北军加强辽西防御,并派出部队进行反击战。对于不断向北的日军来说,有20万人随时可以出击,切断他们后方补给线。大家想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知道当时日军的困境。

1931年12月15日,第二师团攻击哈尔滨的同时,关东军开始进攻锦州。日本本土增派混成第8旅,并从朝鲜调第20师司令部、混成第38旅、重轰炸飞行中队以增援。1932年1月3日,经半个月抗击,锦州陷落。

东北,彻底成为了日本人的东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