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今天就算了吧!今天不想写东西,也没有头绪。”我这样对自己说。
“你看,上夜班多累啊,白天也没休息好,现在腰还在疼。要不就别写了吧?”我继续给自己找理由,好像还有点站得住脚,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
但是我还是下意识地拒绝了这种表面上的舒适感,相比较而言,我更不愿意面对接下来的几十分钟的自责和愧疚之感。
正如读书,常读常新一样,写文也是。没有头绪,也可以把当下的心理状态写下来。这样慢慢地,思绪就会接踵而来。
之前也有好几次,不知道该去写些什么,只想着先下笔。有了开始,才会有后来。否则,光想是想不出来什么的。当然思考另当别论。
今天跟朋友分享了我昨天写的《父亲和他的爱》,由《一地鸡毛》中的父亲细节描写而触动了自己对于父亲的情感抒发。
朋友觉得描写的很细腻,然后感慨自己好久没有动笔了。
我们有时候很容易因为一些事情而对相对比较喜欢的事物搁置在一边,总想着有时间有机会再去做。但是,什么时候是有时间?什么机会才算是有机会?改天是哪一天?
有时间的时候我想休息,有机会的时候我想做更重要的事情,改天我也有其他的安排。那还要不要开始呢?可是,有人会说:我是真的没时间啊?又不是我不愿意去开始?难道我不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一天24小时,难道自己的行程自己需要精确到分钟?没有吃饭时间?没有小憩时间?总有些碎片化的时间可以用来做些什么。
我自己心里知道,那个时候我在刷剧,在刷短视频,再或者在神游天外……这些时间消耗完了之后,一天也完事了。然后感慨:这一天就这样过了呢,真快!
自从有了“三十而立”的危机感,我时常会在自己虚度时间的时候内心生出一种负罪感。觉得今天的自由感和舒适度是在提前透支未来的生活,让我不得不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习惯和规划。
当我开始刷手机超过半个小时,我就开始自我拉扯:你该看书了,你该写字了,你该想想今天要思考的内容以及今天的收获了。每天把要做的事情在心里过三遍,提醒自己早日完成任务。
今天的任务正在进行中,看这节奏,应该会掐着点完成。
完成之后的轻松感却是实实在在的,至少我没失信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