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不曾梦想,成为诗句的装扮,最为接近上帝和天堂的地方,莫过于我生活的瓦尔湖畔。我是清风吹拂在它身上,是它那铺满石子的提岸;我的手掌掬起就,它的清水和沙子,而它最幽深的处所,在我的思维里高卧。”
这本书的作者梭罗曾在瓦尔登湖生活了两年,与自然融为一体,不论俗世……感谢我的一周计划,我才能用心的看上一本书,因为计划中有要求自己要写书评,所以努力的想领会书中的精髓,以便分享给大家。看着看着,仿佛我也被梭罗带到了瓦尔湖畔,成为他的访客。他说不喜欢访客来打扰他的生活,不喜欢访客去他房间看他比较谁的床单更干净,或者打开他的橱窗看他当晚吃什么。幸好,我不爱收拾房间也正在减肥,所以只关心他书桌上的那些书籍文字,只想站在(他房间不超过三张凳子)他房间的某个角落听他畅谈人生,或者跟他走到瓦尔湖畔或者他的豆田,看他如何不紧不慢的耕作……
梭罗其实是一个很固执的人,很多事情他总是有自己的观点,即使有些我看起来并不是很认同,但却为他的个性、胆识和远见所折服。他说老年人给我们的忠告没有一条是有用的,因为时代在飞速变迁,老人能接受的远远不及我们,所以只能靠自己去领悟去挖掘。“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话在互联网时代未来临前或许有用,现在许多的老人忠告都成了无稽之谈——可《瓦尔登湖》出版的时候才1906年呢,那个时候老人的经验还是可以给年轻人避免许多弯路的。他总是坚持简单为上,认为许多人的营养搭配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不是为了维持健康。可是如果每天都支持他做的玉米烤饼,对我来说活着就没有意义了吧。他总是觉得铁路的建造并不是很满足人们的需要,它只是勾起了人们旅游的欲望,却没想到很多人都买不上票。觉得旅游成本最低耗时最少的唯有走路,走到哪就可以欣赏到哪。他总是坚持着自己的种豆方法,即使播种不在季节,耕作更耗时间,即使别人都在放锯末、草灰、石灰等等不用钱的肥料并且收成良好,他就是觉得自己拿着锄头翻着土,可以听到自然的歌唱~他坚定豆苗可以自己吸收日月的精华~
在与梭罗的思想辩论中,我忽然发现我对很多事情都多了一份思考,也许这就是读书的收获吧。不管是否能达到同样的灵魂高度,有点交流,也算是个朋友。
梭罗是个很不错的朋友,或者说是导师。他告诉我人只有想起自己的无知才能有长进,但如果一个人始终忙于施展自己已有的知识,又如何能想得起来呢?没有时间做别的,就只能做一部机器。所以我正在考虑接触另一个领域来发现更美好的自己,忙忙碌碌,却浑浑噩噩,确实有点得不偿失,如果对自身的命运完全没有丝毫的兴趣,仿佛我们能够在浪费时间中永生,那还有什么意义呢?他还告诉我,要活在当下,无论天气如何,无论白天黑夜,都要完善每个此刻,站在过去和未来的交汇点,也就是纯粹的此刻,努力的去完善自己,追求真我。我们在日出前起床不是为了帮助太阳升起,而是推动懒惰的自己。但如果每天都用闹钟或者叫别人打电话来叫醒自己,在某种意义上并不算早起,假如我们醒来并没有过上比睡前更崇高的生活,那么白天也就没什么好期待的了,这样的白天只是黑暗结出的果实,最后还是会变为黑暗,然后继续沉睡。我们需要做的,是反复的问自己,是否愿意迎接更美好的一天?是否愿意改变现在的自己?然后用新生的心力和灵感唤醒自己……“一切智慧,苏醒于晨”,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自然的苏醒,认真呼吸早晨的空气(当然如果发展到是因为老了而睡不着的话,那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ㄟ( ▔, ▔ )ㄏ)。
第一次写书评,好像都不像书评。谈的更多的是与作者的交流和自己的感想。但这样的文字流露出来感觉也不错~至少这本书在我心里修起了一座知识的拱桥,跨越了包围着我的无知深渊~推荐大家一起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