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深圳,经营个一家小酒馆。
5个月之前,我还是一个上班族,过着不痛不痒的生活。
生活的地方离一座古城不远,叫做大鹏古城。第一名的答案里面的@ling的深夜食堂开在大理古城,之前我也很喜欢的一个地方,第一次的时候就动了想留下来生活的念头,不过没那个勇气,还是回去继续苟且。
大鹏古城有一点大理古城的氛围,老房子,石板路,在深圳这片高效率高房价的城市显得格格不入,生活在这座古城的人,过着悠闲自得的日子,似乎大部分人有着逃离城市的嫌疑。不过我还是喜欢,就找了一个老房子租了下来,这几年开始迷上做饭这件事,之前在新西兰的日料店里面当过学徒,自己又是个有点追求的吃货,又特别喜欢深夜食堂这个概念,以及里面的小人物的人情冷暖,我就决定了把这家店做成深圳的深夜食堂。
高处俯视,店在一个巷子里面,偏离主街。
白天上班,下了班就跑回来改造老房子,一边设计一边改造,想设计成深夜食堂剧里面那样的开放式吧台,后面是厨房,可是老房子是高屋建瓴的构造,改造太大就又破坏了老房子的韵味,于是就放弃了这个想法。想来,喜欢就照抄也实在无趣,有自己的风格才是生存之道。
差不多经过了3个月的时间,我完成了店内的改造,这个过程比较痛苦,以前没有太多设计装修经验,而且还都是自己施工,但是都是照着自己和女朋友的想法来的,照着我们的喜欢的风格任性了一把,内心里还真不是一点点的爽。
事情总是在变化中让人绝望和被迫改变。古城的公共工程一直有在进行,政府在投钱做修缮和维护,包括公共的灯光,可是因为种种内部的利益冲突,搞了一半停了,这尼玛简直是晴天霹雳,一到晚上,古城黑的能挤出墨来,跟个鬼城差不多。别说是深夜食堂了,主街道上一到了天黑的时候,路人的数量手指头都能数的出来,这就有点尴尬。
古城里面目前商业化已经有些规模,民俗客栈,大店小店的也有不少,古城离海边不远,在海边有一个叫做较场尾的民宿小镇,是深圳知名的旅游景点。一到旺季,差不多从3月份开始,就陆续有很多游客过来,还算是热闹,女朋友在那边经营着一家民宿。那时候想,既然做了怎么一件事情,就要做好,于是索性把那份干着急的工作辞了,全心全意做这个食堂。
于是从最初深夜食堂的构想,变成了现如今的白夜食堂。
做了这样的决定后,开始设计菜单,下厨实验菜品,淘宝买买买,网络上各种营销,产品上线。你要问生意如何,白天还真挺不错,古城里面没有特别的日料店,所以我的店还算比较特别。有些客人过来,总会问为什么想做这样一个店,我就说深夜食堂这茬,不过知道的人还真不多,看来深圳这地方被文艺毒害的程度还不够严重,哈哈,不过普遍反映饭菜还是挺好吃的。
关于菜单设计,我还专门做了一个手工菜单,基本上是深夜食堂里面比较经典的菜品,跟料想的有差距,来店里吃饭的人大多对这些菜的认知度比较低。这让我认识到,不能单一的去做日式的东西,还要结合中式的菜来做,也就是接地气,毕竟生存下来才是最重要的,比拼的这个概念可以在有了一定群众基础之后再去做。顺势而为,对吧。
关于那些两情相悦的客人。即便是做的游客的生意,但还是有识货的上门,坐下来吃一份便当,喝一杯小酒,从简单的聊天开始,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每当这样的时候,我就觉得有这样一个地方是真的好,杯子碰撞的时候,即便有梦碎的声音,可也是释放,也积累了再次出发的勇气。东野圭吾写过解忧杂货铺,我这里,就是你们的解忧食堂。
客人进来也问过,真的是什么菜都可以做么?我肯定的回答,并不可以,如果是预订,那还是可以努力做到,但说上门就点菜,我也不是变魔术的对吧。不过,从一些人的故事里面,我常常迸发出做菜的灵感,或者说是感同身受。我常想,食物本身满足了味蕾的享受,身体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美食是一种情感的延伸,可以是爱情,亲情。食物可以触发一段记忆,温补一个器官,总之,是为了更好的身体,更有滋有味的生活。为此,我也在做一个深夜食堂的淘宝店,每一种产品背后都有一个客人的故事作为背景。美好朴素的感情跟食物密不可分,我想建立起它们之间有趣有温度呢的链接。
现在,深圳天冷了,这边也进入了淡季了,不过好事情是古城跟一个大Boss签了协议,说是要振兴古城的旅游产业,好吧,希望尽快能把灯光的工程解决,这样的话,我也可以理直气壮的对外宣称这是一家深夜食堂,欢迎你们能来!
深夜食堂里,我喜欢的一个点,是那些走进店里的小人物。尽管俗事缠身,自带烦恼,这些在白天里伟大的猎人,只有在深夜食堂,才会卸下防御,吃上一顿自己喜欢的食物来慰藉孤独的心灵。同样的,那些店里的客人们,彼此尊重,不刺探不嘲笑,对陌生人的遭遇给予关怀和建议,好吃的灵魂总会在一个地方相遇相知。
如果是这样,我想。做这样的一个店,也是我的一个初衷吧。
我呢,也不是什么黑道大哥金盆洗手,转温情行业。辞过大职,旅过大游,创过小业,爱喝小酒,还在努力的为过上幸福的日子而一步步走着。
现实中做一个深夜食堂,还是非常有可行的,努力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