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看<芳华>,却被其团团包围。无论是宣传团队的功劳也好,还是观众满足于冯导的作品也好。总之是一路芳华,情怀未尽。
更加喜欢冯导近年的作品,尤其是<一九四二>,虽然不似之前的喜剧让人欢悦,却更加深沉深厚。不取悦于任何人,不关注于票房,只源自于内心,源自于想要呈现一部好的作品。对这样的导演,这样的职业精神很是钦佩与尊重。看报道,之前芳华被迫下档,冯导痛哭,好似可以理解缘由。大环境下,想要完全遵从本意呈现出一部完美的作品实在不易。规则就是规则,只能在规则的制约下,尽可能的去呈现。
看影评:
1
有人说意犹未尽,有人说表现的太浅太短。——PS:看完这些个影评,表示无语,难道你是生活在月球上吗?别告诉我这位仁兄真的是不明白。
2
还有影评这样说 “说到底,《芳华》逃不出国产青春片开启之作的套路——“致青春”:同龄少女必然撕逼、男女之间总归错过、年岁渐长一定唏嘘,虽然有着革命年代的外套裹着,《芳华》在格局上逃不了那个“小”。”——PS:不知道是何许人的评论,很想问问怎样算“大”,可否说明?!请问青春应该是什么样子,人生又应该是什么模样。遵从现实与人性,就是格局小了?无论是怎样的外套,怎样的年代,都是人经历过的,是人总会有情感,也总会有不似童话故事般的结局。
3
仔细想想,拍这部电影其实也是一场极大的冒险,毕竟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已经越来越少有电影制作者敢用时间和金钱,去打磨出真正富有情怀的作品,现在很多打着“情怀”幌子的电影,基本上都是挂着羊头卖狗肉,小聪明有余,诚意不足。但《芳华》无论质量上如何评判,我们都能感受到冯、严二人对于文工团时代的留恋,以及想要努力把这个故事讲得饱满真挚的诚意,从这个角度来说,《芳华》都是2017华语片中值得尊重与细细品味的电影。——PS:极为赞同,确实是个冒险。老炮儿得影帝,很多人说冯导导的不行了开始演了。其实说这些话的人是根本不了解什么是情怀,无论是老炮儿还是芳华,他都是在很认真并且满怀敬意地在述说着一种情怀。于表面之下是更加深沉的体会和感悟。
4
说到底,让我最失望的,还是导演的立场问题。一个艺术作品,创作者是必须有表达意图的,必须是有态度的。这态度不一定要被变现得很明显,但一定得是坚定的。而在《芳华》里,我们一会看到文艺女兵们欺负人时的丑恶嘴脸,一会又看到他们恣意青春的美好姿态,到底是想说什么?最难受的,莫过于这些人用恶意揣测和冷漠无视把刘峰挤到了社会底层,却又在若干年后说出一句“咱俩的战友情还抵不过这一千块钱吗”。——PS:立场?是想让导演告诉观众应该怎样吗?我记得晓松跟冯导聊的时候,用的很明显的一个词是“个人”,冯导只是代表他个人,不评论观众,也不导向观众。莎士比亚的名作也曾被说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知道这位评论者是想让导演坚定什么态度。明白什么是现实吗?欺负人时的丑恶嘴脸和恣意青春的美好姿态,冲突吗?这是有着青春气息的人性。谁都知道,青春美好,但也容易犯错。完美是人想象出来的,连古人都说过“人无完人”,无数个国外影片中的神或者英雄也是会犯错,不是完美的。善恶本是一念间。这位评论人到底想要怎样的人性。正如晓松说的如果冯导在结尾更加残忍让人唏嘘的话,也许会拿到更多的国际大奖。但冯导的内心是柔软的,他不忍心,也不愿意。还是情愿留有着温暖。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银梢。珍惜一切,心存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