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版原文]
为学日益①,为道日损②,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③,取④天下常以无事⑤;及其有事⑥,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注释]
1、为学日益:为学,是反映探求外物的知识。此处的“学”当指政教礼乐。日益:指增加人的知见智巧。
2、为道日损:为道,是通过冥想或体验的途径,领悟事物未分化状态的“道”。此处的“道”,指自然之道,无为之道。损,指情欲文饰日渐泯损。
3、无为而无不为: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4、取:治、摄化之意。
5、无事:即无扰攘之事。
6、有事:繁苛政举在骚扰民生。
【帛书版原文】
第十一章 无爲(48)
爲學者日益①,聞道者日損②。損之又損,以至於无爲③。无爲而无不爲④。
將欲取天下者恆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⑤。
①益:《說文》:“饒也。从水、皿,皿益之意也”。譯文:益,富饒有餘。由“水”在“皿”上會意,表示“皿”中滿溢出水來的意思。有增加,好處,更加,有益等義。
②聞:《說文》:“知聞也”。耳在門內,專心聽也。聞與聽不同,重在強調靜默細聽。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甲本殘缺,通行本與楚簡本作“爲”。
損:《說文》:“損,減也”。《墨子經》:“損,偏去也。”《易·系辭》:“損,德之脩也。”《易·雜卦》:“損益,盛衰之始也。”老子甲本在此處用損而不用“
”即說明兩字含不同之義。
句義:後天有爲意識的學習,是覺悟德和道的過程,是一個善知識日積月累逐步豐富的模式;聞道而修真明德,則是一個逐日減少私心和貪欲,淨化清理稟性和習性,開發无爲思識使心中明亮的過程。
③爲:俗作“為”,簡體作“为”,今之解釋造、作之義也。根據《說文》記載甲骨文的“爲”是兩母猴直立相對,後演變爲“爪”下有一母猴。《字彙》:“母猴好其爪,故从爪。”“爲”有造作、作爲之義,帶有貶義,即有所企圖、自私目的的作爲。此“爲”逐漸演變,中性化後,有爲了、爲事、爲生、爲人、以爲等義,仍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所以“无爲”本義是道性行爲,沒有自私欲望、沒有企圖野心的境界,並非無所事事的意思。身國內外的治理都必須摒棄個人欲望,去除雜念、妄念,按自然規律辦事,這樣才是“无爲”。修五德而歸於上德“一”,五歸於一也就是淳德,無善無惡,就能復歸道的无態“”態中生活,居道“无”而用德“一”生活處世,就是无爲。
④无不爲:實現了“无爲”也就天人合一相融了,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了然於胸,智慧大開,靈感萬方,一切合於自然的行爲無所不能達到。
⑤通行本前句作“故取天下常以無事”。 恆:通行本爲“常”。
句義:成就和獲得身國中的道治,應當運用无爲思識對境處事。及至落入後天有爲意識心智對境,就難以實現“爲道者”獲得道治身國的目標。
【个人理解】
为学是属于有为意识,所以对知识的获取是不断的增多,而为道则是对自己内心私心欲念的清理,净化自己的心灵,两个是属于不同层面的东西,之前自己也不是很理解,觉得道家的东西都是矛盾和对立的,现在来看其实是辩证与统一的关系。
这一章的主题就是无为,那么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是一个什么境地呢?无为其实就是指的自己的念头是否含有私欲,没有私欲的情境下做的事情才称之为“无为”,古时候都比较崇尚言简意赅,所以很多现代的人读的时候都会认为“无为”就是无所作为的意思,其实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无为与什么都不做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將欲取天下者”这里可以看得出道德经其实是写给王侯将相的一本书,这里面充满了管理的哲学与心法,对我们后人也有较高的启示。“恆无事”不是指的没有任何事情的意思,无就是指的“无为”,意思就是经常用这种无为的状态来处事,意思指的就是遵从自然的规律处事,才能治理好天下。
对我们来说,其实很容易理解,就是野心和欲望并不能成就自己,尤其是作为团队的管理者,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驱动我们获得成功的一定是我们正确的“初心”,只有站着更高的角度成就他人成就自我,这样才能获得支持与认可,没有私心杂念的管理才是最真、最好、也是最长久的管理。